1、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平等权利。在历次市、区、县、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选举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其所占人口数的比例。我市自1954年召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以来,至今共召开了十三届,政治协商会议共召开了十一届,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人数每届都有增加,目前少数民族代表的领域更加广泛,平均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在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中,有少数民族代表65人,占代表总数的8.35%;市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委员73人,占委员总数的10.01%,分布在14个少数民族中,其中回族占3.16%,满族占3.16%,蒙古族占1.51%,其他11个少数民族占2.19%。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保障少数民族政治平等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为此作了大量工作。九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意见》,十五期间又制定了《关于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2001年-2005年工作规划》,对全市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文件,全市5 个民族乡、13个民族工作重点街道,重点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企业都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他们在我市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中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管理,成为首都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民族法制建设得到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相继制定发布了《北京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等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五十余件,都是用来调整民族关系方面的,大体15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少数民族权益保障、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等,在调整民族关系、规范全市的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995年以来,处理的几百批、千余人次的上访,都根据相关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得到较圆满的解决。特别是1999年1 月1日《北京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实施以来,为我市在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平等权利,发展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如何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使北京市有了第一部有关民族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实施十四年多来,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社会各族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3、农村民族经济获得新发展,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市农村有5个民族乡、11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少数民族乡村干部群众,紧抓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设置农业,循环农业和“边关游”、“民族风情游”、特色烧烤等旅游休闲产业,多元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2011年,少数民族村农民人均劳动收入所得高达13890元,增幅为11.1%,均高于全是平均水平。随着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少数民族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生态创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取得明显成效,少数民族乡村环境现新面貌,“五项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三起来”工程深入实施,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公路公交、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实现了“村村通”。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在多年的积极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理论框架和工作体系,积极集成强农惠农政策和民族政策,寻找到了适合北京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发展模式。
4、城市民族经济出现新面貌。一是清真食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推进清真餐饮、副食网店合理布局取得新成效。全市现有清真饮、副食网站、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336家,其中清真饮食网店1385家,清真副食网店889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62家。特别是近年来,进一步加大了交通枢纽、旅游景区清真饮食网店建设力度,经过不断努力,首都机场T2、T3航站楼、北京火车站西站、八达岭长城景区、怀柔圣泉山旅游景区也设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清真餐饮网电,更加方便了国内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游客的需求。
二是清真饮食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促进清真食品行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清真餐饮企业的经营条件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西城聚德华天、东来顺等企业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形成了一大批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清真餐饮企业。清真餐饮企业的健康发展又拓展和丰富了清真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鸿宾楼、紫光园等的清真炒菜,烤肉宛、烤肉季的烤牛肉和烤羊肉,东来顺、阳坊胜利、宏源南门的涮羊肉,西安饭庄和望德楼的羊肉泡馍,白魁老号的烧羊肉,护国寺、南来顺的清真小吃,吐鲁番、西部马华的西域风情,清香阁的清真海鲜等等,全国各地的清真美食技艺浓缩荟萃,清真老字号与新品牌竞相争艳,在传承与创新中,成为首都餐饮文化中的奇葩。
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扩大清真饮食文化社会影响力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了五届北京清真美食文化节,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清真饮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深受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已经成为品牌活动。通过组织百家清真特色餐厅评选活动,编印《北京清真美食指南》、《北京清真大众菜谱》,使民族传统技艺走近百姓,走进生活。依托北京烹饪协会清真专委会、北京民族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开办专业技能培训班,加强政策与专业技能培训,“十一五”以来,共组织了11期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近2500人次。提高了清真餐饮企业经理和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我市清真食品行业的服务管理水平。
四是严格依法管理,规范清真食品市场取得新成效。市政府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严格依法管理,制发了《关于生产经营清真食品必须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若干规定》、《北京市清真食品经营规范》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快了我市清真食品市场依法管理的进程。不断加强清真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注重抓进货源头、从业人员等关键环节,发挥民族政策监督员队伍的作用,确保了清真食品市场健康有序。
5、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本市共有少数民族老字号和品牌企业(简称:民品企业)38家,其中,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19个,占全市中华老字号的16%。其中有清真食品企业、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制造企业,具有数量较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技艺独特、特色突出等特点。多年来,我市民品企业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下,通过自身地不懈努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保障了我市民族特需商品供应,满足了少数民族对绿色、健康、安全清真食品的特殊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很好地挖掘、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民族工艺。经过近年来不断的挖掘与整理,月盛斋、金漆镶嵌等7家民品企业的生产制作工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建立了100万元的民族教育基金,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后期到现在,全市在民族教育上投资近亿元。全市现有民族中学10所,民族小学43所,民族幼儿园31所,在16所大学中设有民族班,还有一所民办的北京民族大学,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民族教育网络。
7、民族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民族体育得到推广。位于中轴路上的中华民族园,生动地展现了我国56个民族的风采。乡村两级医疗卫生网络已基本建立,一座使用面积达110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正式建成并已投入使用。民族乡村,街道还兴办了一批敬老院和文化馆站。为响应中央号召,市委统战部、市文化局、市民委和有关部门连续三年组织了以"民族情"为主题的文化、卫生和科技下乡活动,20多个民族乡村的8万多名各民族同胞参与此项目活动并观看了演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民族体育已形成由挖掘到整理,推广到普及,环环相扣的网络发展模式,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百余个,其中珍珠球、蹴球已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八届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8、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协调发展。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针对全市民族成份全、人数多、关系比较复杂的实际,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宣传逐步深入人心,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整体利益一致性的认识日益加深,民族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在各级党校团校和行政学院中,设置民族理论和政策课程,举办培训班,同时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并在社区市民学校和社区党建工作中增加学习民族政策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各级领导和政府处理有关民族问题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广大少数民族在化解矛盾、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出许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为了表彰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作出贡献的模范人物,市委、市政府将"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奖"列为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奖励的常设项目之一,制定了《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奖评选暂行办法》和《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管理办法》,规定每五年召开一次首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表彰大会。1984年以来,先后召开了六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表彰大会,有703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244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有105个模范单位,87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和国家民委的表彰。他们已成为首都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骨干力量,并为首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人民满意的牛街派出所、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成为北京市清真支柱企业的华天饮食集团公司、产品占据国内市场并远销国外的星光影视集团等,他们是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的缩影。为了加强各民族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更好地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根据首都民族工作特点和新形势发展需要,成立了北京市民族联谊会、北京市民族民间文艺研究学会、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充分发挥首都各族各界人才优势,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活动、联谊活动、文体活动,正确引导民族意识,民族感情健康发展,广泛联系各民族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9.充分发挥我市经济、科技、人才优势,积极开展与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与内蒙古自治区、西藏拉萨市、湖北省三峡库区巴东县、河北省张家口市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对口支援与帮扶关系。八五期间我市与民族地区实施支援合作项目340多项,投入资金总价值1.24亿元,培训各类技术管理人才近万人。"九五"期间,我市成立了"北京市西部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参与西部开发工作,贾庆林、刘淇等市领导亲自代队赴西部地区考察,就首都周边水源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用电、教育对口支援等达成合作协议。近年来,北京市还接待了边疆民族地区来京挂职锻炼干部13批181名,向西藏选派援藏干部110人,受到中央和民族地区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