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病根”精准治霾

日期:2019-03-15 09:45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针对“病根”精准治霾

  全国两会,协同治霾是热词。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环境部大气司司长刘炳江表示:“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大气重污染的原因基本搞清楚了,有信心完成2020年的约束性指标。”在随后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北京团举行的开放团组全体会议上,陈吉宁市长接受采访时表示,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联控是北京未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心肺之患”必须解决,但雾霾来源构成复杂、作用机制错综,科学认知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组织相关学科优秀科学家,集中攻关雾霾形成机理与治理”。动员令下,集体攻关,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随之启动,2000多名全国一流的大气、气象科学家在京津冀“2+26”等城市驻场蹲点。通过辛勤探索,借助先进研究手段,我们搞清了区域雾霾的主要成因。

  雾霾成因的廓清,让三地的“蓝天保卫战”更有针对性。5年来,面对雾霾袭扰,京津冀扎实行动,取得了协同治霾的阶段性成果。如果说前期的治理更多是综合施策、多头并进,那么搞清成因之后抓住重点、因地制宜,支撑更为精细化的污染源管控。于北京而言,现阶段本地污染中的45%来自移动源,对机动车排放治理是攻坚的发力点;对津冀来说,“傻大黑粗”产业依然是污染大户,能源结构调整与燃煤治理便是提升“气质”的主要抓手……立足实际,主攻重点,协同治霾的效能势必极大提升。 

  同呼吸,共命运。京津冀同处一个大气流场,三地间污染物相互输送、相互影响。就拿本市月初出现的重度污染天气来说,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区域传输对PM2.5的贡献率高达60%。“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客观现实,决定了联防联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加强了三地沟通协调和信息互通共享,日益完善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种种协同探索,经实践检验确实奏效,三地百姓感受明显。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区域雾霾“病根”已经找到,约束指标也已明确,接下来尤须立足实际、精准施策,为京津冀的湛湛蓝天继续奋斗。(范荣)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