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人的护城笔记

分享:
字号:        

  原标题:护城笔记

王有泉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办公室拓印青铜纹饰

1992年,王有泉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办公室拓印青铜纹饰。

王有泉(中)和同事们在健锐营演武厅放马黄城遗址现场办公

2018年中秋节前,王有泉(中)和同事们在健锐营演武厅放马黄城遗址现场办公。

王有泉参与金中都水关遗址考古发掘,和同事们找到了北京建都史的源头

1990年,王有泉参与金中都水关遗址考古发掘,和同事们找到了北京建都史的源头。

  寄语改革开放40年

  40年,对于一个人而言很长,但对千年文明古都而言,沧海一粟。改革开放40年,北京人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北京城,主动参与保护这座老城,这种变化,让我这个文博人很骄傲。——王有泉

  府学胡同36号,五进院儿,前后有廊相通。

  这里是北京市文物局,王有泉在这前后相通的廊道里,已穿梭了20年。

  王有泉手里总拿着个本,上面别着支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物没小事儿。”

  这习惯从1987年就开始了,当年,王有泉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分配到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上班。30余年过去了,王有泉已是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但记笔记的习惯没有变。

  刚上班时,王有泉的笔记更像是电话摘要,“办公室有一部电话,我就守着接,哪儿的工程发现了棺材、城砖,就让我们去瞅。”王有泉说,当年,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满北京跑。

  1976年,《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诞生,故宫、天坛、长城遗憾缺席。

  很快,改革开放的春风助推中国经济加速奔跑,也让东方古国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惊艳了世界。中国古迹的缺失,影响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权威性,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动向中国发出邀请,北京的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毫无争议地进入世遗行列。

  可什么是世遗?当时很多人并没什么概念,王有泉的笔记上也没有留下太多痕迹。那会儿老百姓更关心攒几个月钱才能添个冰箱,新家能不能用上抽水马桶……向着现代化大都市快速迈进的古都,到处都在“拆旧建新”,王有泉的笔记中留下了“拆旧建新”中的无奈:“被动考古受制于人,有时候铲车一铲子下去,什么都没了。”

  “1990年”“提前介入”“西厢工程”……笔记本泛黄的纸上,几个简单的词语,却意义非凡——这标志着北京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新模式诞生了。“金中都宫殿区的遗址勘探,我们主动出击了!”

  800多年前,海陵王迁都北京。很遗憾,仅60多年后,被称为“宫阙壮丽”的金中都,就被成吉思汗的铁骑踏平。1990年的这次施工前考古,王有泉和同事们找到了北京建都史的源头。

  炎炎烈日,铄石流金,王有泉和40多名工人扎进工地,弓着背,弯着腰,蹲在黄土地上,一寸一寸地探寻金中都的宫殿遗迹。王有泉在一份总结里写道:“由于任务紧急,人手紧缺,连在北京召开的亚运会开幕式都没看上。”

  那段时间的笔记里,常常夹着几个电话号码,“有时候发掘需要大型设备,我们没有,就打电话借。还有的时候,我们听说哪儿有重点工程了,就主动联系,希望开展前期考古。”王有泉解释说。

  此后十余年,笔记中的工程越来越多——北京西站、京九铁路、上地村信息产业基地……足有40余项大型基建工程,工程开始前都进行了前期考古勘探。

  就这样,老北京的记忆被一点一滴地找回来——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原本一处宿舍的规划因古迹而修改,北京市政府决定:在遗址上建立辽金城垣博物馆,以便更好地保护遗址和集中展示辽、金两代历史文物;南岗洼石桥,“逼”着高速拐了个大弯,市文物局拨款15万元修复古桥……

  北京城被唤醒的记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文物保护不仅传承着记忆,也创造着可观的经济效益。

  1998年,王有泉被调到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那年大年三十儿,燕京书画社迁出天坛。15天后,世遗专家考察天坛。当年,天坛和颐和园写入世遗名录。北京人想想就骄傲,全中国,就数咱北京世遗最多!

  王有泉也更忙了,田野考古、地上文物保护……护城笔记的频率加密了,“费笔呀。”王有泉边说边打开柜子,厚厚的笔记摞得几近等身。

  2000年,王有泉记笔记甚至需要三四个本一起用。那年,北京“3.3亿工程”启动,这笔文物专项抢险修缮经费,几乎赶上全国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的总拨款额,是北京此前几十年文物修缮经费的总和。“有了钱,很多以前不敢想的项目都启动了。”王有泉说。笔记本里重点记录了永定门城楼复建,其中,记着一句话:“从永定门昔日的拆除到今天的重建、复原,时间和历史留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的城市由起点又回到原点。”这是文物专家罗哲文在竣工仪式上的发言,王有泉特意记了下来,他觉得这句话意味深长。

  2007年,市文物局新增考古科研处,王有泉任处长。他笔记本上的科研项目多了:《北京市文物局“十二五”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与学术研究规划(2011-2015年)》《北京市文物局青年业务人员科研成果出版项目管理规定(试行)》《首都博物馆馆藏出土丝织品保护研究》《智化寺木板地仗壁画保护研究》……笔记本上有个统计,2015年,市文物局局属单位专业人员一年发表244篇论文,完成29个课题。平均每3天就会有两篇“北京故事”刊登出来。

  后来,王有泉又回到文保处,他的笔记渐渐变成了“流水账”。“文保处扩编了。”他的本上写着,“遗产处、老城处、考古处、郊区处,‘一轴一城三带’。”

  笔记本之外,精彩的护城故事仍在上演——

  韶光逝,方城中轴犹在,

  胡同街区正在仔细打磨,

  京东,路县故城渐现真容,一座遗址公园正同步规划建设……(刘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