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治理新发展”发布会
文章来源:首都之窗 发布时间:2019-01-09 10:51
时间:2019年1月9日
简介:向社会介绍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走好改革路 奋进新时代”北京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发布会—“首都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治理新发展”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有关领导出席发布会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田伟):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是“走好改革路 奋进新时代”北京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首都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治理新发展的有关情况,非常高兴邀请到了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先生出席发布会。他也是我们的老朋友,经常出席发布会和各位记者朋友进行发布和交流。今天他将向大家介绍改革开放40年以来北京市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自治的情况,并回答各位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下面请红兵局长介绍。
李红兵: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今天是系列发布会中的一场,这是听起来熟悉也不熟悉的命题,基层的社会治理同时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的发展情况。
可能各位奔波于城市之间,我们所有人一生当中至少1/3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也就是所在的社区。社区安全,社区环境,社区服务实际上跟每个人,每个城市居民都是紧密相关的。同时它也是这个国家,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当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因为基础如果不好的话,实际上是地动山摇。而基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中,对基层自治组织是有明确的要求,而这些要求直接体现在身旁这样一个基层的社区治理,所以它也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下面我跟大家披露出来的40年来的成就也看到我们的变化,适应城市人口结构的突变,由单位制向社会的新的体制的转变,带来我们在基础上所发生的这样一些非常深层次的变化。这些变化和我们看到的其他内容可能不是那么显现,但确确实实是在潜移默化当中正在改变着城市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
这里有非常核心的一点。我想起来在北京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的第一任市长叶剑英当时说的这句话成为超大型城市的基本治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体现在社会治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的治理也随着基本的理念,尤其是十九大之后共建共治共管强化了基本的自身的功能,今天把这一块的工作跟大家作一个沟通。
经过我的同事们跟大家的准备是两大块的内容。一块北京市首都,在40年的历史进程当中,一些先河、创新和走在前列的地方,这里也是体现给大家。同时有哪些是新发生的数字呈现给大家,这就是第一大部分的所谓的几个一。第二大部分是40年来如果做相应的比较,发生了什么样的比较和变化,想呈现给我们的听众观众,各位受众,传播给大家的就是了解在这样的领域所发生的这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是“十个一”。第一个是全国的第一个特别法人身份证。跑口的媒体朋友清楚,刚才我前面铺垫的很多话里面有一个潜台词,以前所说的居委会、村委会在国家治理当中,在宪法当中是写在国家的制度体系当中的,但是以前在2017年之前,它们有一个非常尴尬的状态,就是它们没有法人身份。因此,在它们进行参与整个城市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时候,就像后面所提到的,土地确权申请,车辆购置,甚至有一些居委会当时对社区进行车辆管理的时候,因为它不具备法人的基本身份,因此都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所以这也是应该讲困扰基层社会治理依法的它们自身主体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2017年这个问题在北京首先突破,到目前为止北京的7014个村居委会都已经取得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也就意味着有了特别法人资格,法律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可以自主参与到社会治理活动当中,是新时代社区治理的一个里程碑。
40年前很少谈社区建设,真正开始是从1990年开始,已经改革开放几十年过去了,即使1990年开始谈社区,到2000年开始提出社区,开始做所谓的社区建设,那么真正怎么做社区建设,它应该从建设服务各方面有什么样的标准,第一个地方标准也是在2017年的时候在北京正式发布了,也就是社区管理与服务规范。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社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地方性标准。当管理逐渐成为规范,甚至最后通过层层的一些总结乃至最后的提炼,上升成地方性标准,意味着经过这样一种实践和探索,一样这种模式基本上定型下来。这个标准的出台,意味着在北京,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已经进入到一个健康、规范、法治发展的基本轨道。从这个层面来讲对居民所关心的社区安全、社区环境、社区服务,对社区组织提供的社区治安、环境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的项目配置和要求都进行了规范和界定。这里面两大块,一个是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内容进行了规范和界定,一个是城市居民,小区居民,社区居民如何参与社区安全,社区环境,社区服务进行了规范。
第三个意义是在这40年来这样一种服务,我们经常会听到所谓的自治、共治、法治、精治。精准化提供服务,精准化提供管理,表现在北京的社区基层治理当中也是非常明确的,形成了一整套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网格是在城市一万平米左右为基本的网格,根据城市和乡村不同的情况,网格的大小还有一定的差异。将人、地、事、物、状态细化到全市4.18万个基础网格,配备各类网格员8.25万人,其中专职人员0.68万,兼职人员7.57万,建立起内容丰富、响应快速、覆盖全市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针对背街小巷管理不够精细,一些环境问题解决不及时等问题,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小巷管家来整治背街小巷的环境提升和日常精细化管理工作。
同时,改革开放40年来首先在北京实现了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北京是首都,社区服务当中来自两方面,其中很重要一点是来自政府的公共服务或者基本公共服务。北京市在全国第一次公布了《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通过左右联动、上下互动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来提升所在社区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这些年的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全市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农村还是一个短板,正在加紧时间弥补。
第五是基层政权,城乡社区的村委会和居委会。村委会、居委会开始成为一个法人,同时因为它是我们这个国家民主选举一直落在这个层面上,而且一直坚持做的,也是最为完善的这样一个部分。如果大家搜索前两天的消息,全国人大常委会刚刚公布的一点,把村委会和居委会换届的每届的时间从原来的3年调整为5年。这一段时间大家知道北京正在进行第一次的同步换届选举。通过2017年市人民政府和人大常委会的相应调整,现在全市村委会3920个,居委会3177个,原来选举相差一点,每三年当中有两年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造成频繁的程度和成本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我们基层治理带来影响,现在变成同步换届,由3年变成5年。
在基层社会治理当中一个是做什么,刚才讲了是在社区环境安全服务各方面是做的内容,包括基层社会治理。另外一个就是它们怎么做,用什么样的方式做,谁来做。怎么做就是政府为主做,还是动员群众做,一开始我所做的铺垫讲清楚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既然叫治理,实际上这40年来一直坚持的方向就是全民参与,也就是动员社会全面参与到城市建设和日常管理,甚至日常社会服务中来。这个过程中,十几年前在我的记忆中,北京在2008年第一个社会工作者事务所,也就是社工事务所成立。现在各位可能对社会工作者头脑中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但是10年前大家依然不知道是做什么的。随着它的成立,现在农村也第一次有了常驻社工事务所,也就是说从城市发展到了农村地区。这是一个大突破。在大兴区的第一个常驻在村级层面的社工事务所,意味着我们社会建设层面上在基层治理的专业化程度上越来越突出了。当然它们在我们这样一个基本体系当中,也就是党代会,人民代表大会,包括政协这样一些构成当中,也开始有了我们社工身份的人员,成为了我们的党代表,市区的人民代表,乃至我们有一些政协委员。所以市党代会产生的第一位社工党代表是来自社会福利院的这样一个社会工作师陈美玲,以她为基本代表,包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中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可度在逐渐提高。
在服务内容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社区服务。因为它是我们人生当中至少1/3的时间要度过的地方,包括我们的孩童、家里的老人在社区当中的时间更多。从以前单一的服务,由政府为主来组织服务,到开始动员社会各方服务,随着包括我们现代的互联网的发展,现在更多的这样以电商为特征的服务,也包括我们自身整合各方资源,包括各种地区单位的资源,无论是停车的相互共享,场地的共享,还是各种餐桌、食堂的资源共享都成为我们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就是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发展,这是北京也是全国社区服务的走在最前列的地方。到现在为止,北京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在城区当中已经累计建成1580个服务圈,涵盖了92%的城市社区,这些大家无论在首都之窗上可以看到电子地图,同时它的第一批信息已经融入了社会化的一些传媒,包括高德地图成为老百姓日常通过自己家的圆心搜索周边15分钟社区服务的基本来源,整合了包括来自于政府、市场,包括志愿者、社会组织各类服务的总的集合。
去年开始,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成为一个热词,基层社会治理当中街道乡镇是非常重要的前端,这样一个前端跟社区共同构成基层社会治理非常重要的一个管理单元。在这个单元当中,如何发挥它特定的作用,把我们相应的政府管理资源和力量真正形成合力,围绕我们城市居民的切身需求,能够全响应,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是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的一点,也是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探索的基点。虽然之前有类似的探索,但是全面推动在北京也是在中央电视台的传播下,给了很大的肯定,全面探索实践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内容非常丰富。核心是如何以市民需求为根本中心,做到民有需、我有应。这个应是政府当中各个部门要有所应,同时要把社会各方的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有所回应,这是重要的基点。因为这样的基点做了相应的工作,把改革开放40年所产生的副产品,也就是在我们街乡的村居委会中不应该承担的负担减负了。比如说原来要开很多证明,要承担很多不应有的各类的评比都进行了大面积的减负,这些也是从北京开始,把精力聚焦到为社区中的居民所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腾出精力,提高能力,切实解决困难和问题。
第十个是朝阳群众、海淀网民、西城大妈也是大家经常使用的,也是传递了一个信号,这恰恰是一个城市,人民全体参与管理非常重要的信号,也是通过这样一个鼓励和发展,由于北京的市民,他们全面积极参与的一个基本体系。所以,这给大家归纳出来的十点希望大家给予更多的传播,同时还可以根据你的这样一个判断,再放进去给更多新的内容。这是想给大家传播的第一大块内容。
第二大块是40年的发展和变化。
一个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政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体系完善,政策完备。这些方面一般老百姓不关注,跑口记者写到这个层面也就会就此略过,但是这里我要多说两句。实际上从这些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围绕着我们关于社会治理层面上,北京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尤其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街道社区全面治理,社区减负,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以德治理城乡社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文件。而这些系列建设的文件,实际上都是为了加快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基本法治水平。所以后来聚焦到五方面,活力社区、品质社区、人文社区、法治社区、以及加强互联网应用的智慧社区。有四个重点,一个是中心城区社区精品工程、城乡结合部地区社区提升工程,现在回天地区是这方面的代表,再一个是农村社区示范工程、城市副中心社区引领工程。这四个工程也是重要的方向。
这里请大家关注重要的政策方面的一点,北京从1990年到2000年召开了五次的城市工作管理会议以后,又一次城市工作管理会议可能又要召开,这是市委专门提出来,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的城市治理当中,也是对城市病治理当中怎么发挥基层作用又一个重要的举措。今天要披露的,市委正在牵头起草关于新时代加强街道工作的意见,抓住这一块的牛鼻子进行治理。市人大正在和各方对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进行相关的立法,争取今年要完成。因此,这两个层面,一个是从立法层面,一个是从市委统揽全局的层面,对基层治理当中的关键环节街道,在全面提供法治力量。
第二个变化是社区治理结构。社区治理结构我前面已经讲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是翻天覆地,人员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单位制被打破,现在更多的是社会。这些最后都传导在我们身边这个天天要接触的社区,所以社区有一个特征叫做成果和问题往往显示在社区,但是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在社区。所以在社区治理结构当中很重要的基点就是越来越多的要以治理的这样一个概念,让更多的社区成员参与进来,完善自身的这样一个内容。从政府的内容当中,也要建立以购买服务为牵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的这样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提到了几点,也是大家报道的时候用到的这个词,但是请大家理解清楚,就是三社联动。在一个社区当中会通过社会工作者作为非常重要的牵线搭桥的这样一个专业人员,他们通过把社区中各种不同的利益兴趣的群体形成不同的社会组织,在社区当中更好发挥大家共同参与的这样一个社会治理的基本形态,我们称之为三社联动。也就是社区当中的社区居委会,这是来自于法人宪法所主动提供的,也包括社区的整个方面,通过社区工作者的牵线搭桥,把供需对接,这个过程中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把我们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而且让他们发挥正能量的作用,这个过程中一个社区就充满了活力,这是社区治理结构上所发挥的深刻变化。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更加广泛。4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后期,开始更多的叫做参与式、协商式的,到了十八大以后明确为社区协商的模式,因此现在北京全面的出现了社区议事厅,因为北京推进实施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这也是国家社会治理层面上在基础内容当中非常重要的实践。因此,截止到现在,全市3177个城市社区,已经全面建立社区议事厅。农村的社区当中它的覆盖率也超过70%,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议事和参与的平台。
另外是社区的基础服务设施。以前的基础服务设施都是参差不齐的,从2009年以来,这十年全市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从350平米达标的标准只有20%,到现在应该讲这个指标得到了全面的实现,也就是全市3000多个城市社区基本实现办公和服务用房350平米的建设标准。
刚才讲我们很重要的标准是谁来干的问题。当时是小脚侦缉队,当时很多社区工作的大妈,她们曾经连参加工作都没有参加过,一直就是当时我们的基层当中参与各类的这样一个活动,因为她们很热情。当时的居委会没有法人,甚至家委会,也就是家属委员会是多样的基层自治的形式并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她们的人员不仅小脚侦缉队淡出了视线,而且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现在的社区工作者当中第一是年轻化,基本上他们的年龄都从原来的50、60岁都是现在的30、40岁。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数据,这个数据实际上是来自于我们全市35000名的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39.3岁,他们当中90%以上都是大专以上的学历,这样一个变化是非常关键的。而且,在这样的群体当中,全市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的总量是6万多人,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将近2.7万多人,这个持证人数是全国总人数的8.2%,在全国前列。这当中的很多人恰恰是在社区从事工作的社区工作者。请大家区分两个概念,社会工作者不一定是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只有获得专业培训或者参加过非常成体系化的一些真正的教育,才可能成为所谓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可能是初级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师,现在马上要颁布的高级社会工作师的资格的聘任问题。和这样的队伍发生变化的是工资待遇得到了提高。大家如果关注的话,去年印发了一个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的实施办法(2018年修订)》,明确从2018年1月1日起,北京市社区工作者工资总体待遇平均水平由不低于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70%提高到100%。调整后,社区工作者年人均应发工资达到10万元,月人均应发工资增长约3000元。当然待遇提高和义务的提升,能力提升是对应的,另外,北京市同步印发《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从职业定位、发展空间、权益保障等方面完善制度,规范社区工作者管理,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基础,也形成了制度保障。
有专业的队伍,但是希望有更多的志愿服务的队伍。这也是40年来北京社会治理当中的最大的变化。2008年奥运会的前期,志愿服务的发展,包括了汶川地震这段时间所带来的一个在社会服务,尤其志愿服务方面的一个迅猛的发展。北京由于有这样一个非常大的环境,因此在志愿服务方面,城市文明的基本标志层面上,北京也走在全国前列。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数突破426.7万,注册志愿者团体7.4万多个,志愿服务工时累计3亿多小时。另外,去年将近69万的在职党员和将近8万多名团员青年回社区报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北京的新名片。
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明显增强,另外是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显着提高。社区减负得到有效落实。当然他们的理念一直没有变,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城市居民把身边这样一个社区,也就是把我们这个城市切实建立好。我今天想沟通的是这些,谢谢。
主持人:谢谢红兵局长,对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基层社会治理做了详细的发布和介绍,通过介绍可以看出北京城乡社区建设成效显着,人民的幸福感、收获感、安全感显着提升。下面把时间交给媒体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自己所代表的新闻单位。
新华社记者:您提到北京市去年10月印发了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有没有更多的亮点可以分享?
李红兵: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基层社会治理当中需要全社会参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支常态、专业的这样一个社区工作者的力量,他们应该更多的成为社会工作者。因此,在保证这个队伍相应稳定,而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实际上更重要的一点也是强调了提升自身的管理。有这样一些亮点,是坚持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之所以叫做职业化和专业化,就像我们所讲的,我们需要的基层社会治理是可持续的,我们希望队伍是稳定和专业。办法当中明确了社区的正职、副职一般工作人员的岗位设置,同时职业定位上提出了他们要纳入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序列。也就是除了岗位之外,就相当于有一个技术职称,它的序列就是所提到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序列。这个职业序列在发展空间上也明确了,按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的要求,明确可以从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当中定向考入公务员,等于向上他的天花板和公务员这条线形成了非常重要的贯通,而这样的贯通把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就打开了,这是其中一个亮点。
第二个亮点,如果刚才是往上的,第二个是冲下的。社区的根本核心是最快捷、最全面、准确反映社区居民的基本诉求和他们面临的困难。所以社区工作者很重要的任务或者说他们的能力,就是要能获得这些诉求,在这个管理办法当中强化了社区工作者服务居民的职责。做了一些修改和完善,提出来按社区职责清单,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社区相关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事务,增加了主动走访社区居民,不是别人叫你才去,换句话说,你不是坐在办公室,是要不断行走在居民的家里,要不然去家里的路上,要不然就在居民的家里。团结带领社区居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不仅要践行,而且关键还要带领,这实际上给工作者带来很重要的一个这方面的核心作用。同时,为了刚才提出来能民有所呼,我们有所应,健全社区服务全响应的机制,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对灵活的上下班时间和人数,安排好公休时间和节假日值班,通过预约不间断全响应的服务。不是一切的8小时工作制,也不是简单的朝九晚几的问题,是随着居民的需求弹性动态的安排工作时间。
亮点的第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的权益保障。希望他踏实为群众提供服务,做好保障的问题。因此明确总体待遇的平均水平,提高到北京市平均工资的100%的水平,一定要高于这样的水平,建立工资待遇的正常机制,让这支队伍有获得感,留得住,让真正的人才留得住,从这个层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从权益保障当中,也根据社区工作者的实际情况,明确可以跨区跨街道流动,这些都是从这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内容。
再一个是明确了社区工作者的培训体系。现在社区发展很快,需要他们不断提升能力,因此他们的入职、在职、晋职每各环节都跟培训紧密相关。
《北京日报》记者:咱们也是顺着您的介绍,社工的工资去年开始提高了,目前这个执行程度如何,还有没有什么关于工资方面的好消息可以带给大家?再有一个是方不方便帮我们吐露一下全市正在起草新时代加强街道工作的意见以及街道办事处条例立法,这是围绕哪些方面开展的?
李红兵:你所提到的工资问题,前一段时间正好我们在12345非紧急救助热线接听的时候,有很多的社区工作者非常关注这个文件的落实。发布会之前我们也再次做了确认,全市16个区中的14个区的区政府已经通过了政府关于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管理办法的文件,还有两个区房山区和平谷区正在上会的程序当中。我要强调一点,有关涉及到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的问题上,确确实实不需要我们社区工作者再去担心,按文件的规范性要求,明确从2018年1月1日开始,我市社区工作者总体待遇的平均水平由不低于全市的70%提高到100%,不论各区的文件如何出台,所有这样一个工资都从2018年的1月1日,也就是去年的元月1日开始算起,开始补发,所以不用担心,这是从工资层面上回应您到提出的问题。
你想让我透露加强街道工作的意见,作为新时代的街道工作涉及到几个层面,一个是街道管理体制要适应于现在的要求,再一个是街道的定位要符合现在的这样一个需求,这是两个非常关键的点。因此新时代加强街道工作意见和我们关于街道办事处条例的立法,都将在这两个层面做更多的工作,只有定位清晰了,体制是顺畅的,才能保障我们工作全面进行。根本方向来讲,第一就是不会跟上面的政府体系穿直筒裤,街道是重要的点,把政府层面,各个条的资源通过街道整合成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城市居民,城市市民的一个过程,所以这里的机构设置和定位是一个重要的转化过程,因此一定不能够简单复制政府其他各级层面的所谓的机构设置,一定是特定的状态。你可以查一下最近的东城和门头沟在街道体制改革的方向,基本上就是这方面的方向。从定位角度来讲,把更多的政府服务资源,执法资源,切实落到这样一个地方来,也是今后在立法当中很重要的内容。什么意思?街道是最先看到我们的居民和老百姓的困难,以及城市秩序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刚才所说的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服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诉求都是第一时间所发现,应该同时拥有或者能统筹各方的政府各类资源,能第一时间作出响应提供合理的服务,所以从定位角度来讲,应该把更多的这样一些职能、权利、资源都应该配属到街道这样一个关键位置上,所以后面的立法相应的意见当中也会更多的作出设定和界定。还有一点是在工作的方向上,一定会加大对于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个层面不是靠政府一方力量实现。基层的社会治理是要通过社会宣传,加强社会参与,这个过程中,老百姓和群众在共建当中,共治当中最后实现我们所说的共享。这三个方面应该是这个意见会提到的。同时据我现在的了解,还会对街道层面工作的工作人员,就像前面说到的社区工作者一样,会对他们未来发展方向和待遇方面有所区别,使这样的队伍配属更强,使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高,适应给他们所界定的最后的职能。我能回答的可能就这些,谢谢。
《中国社区报》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打造共建社会共享的格局,社会动员方面有哪些措施?谢谢。
李红兵:你提的这个也是原来想回应刚才提出的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后面想怎么做。您说的这些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北京这样一个超大型城市,也是首都在建设我们的社会治理格局当中非常重要的切入点。我们认为这个切点更多的或者说北京的重心或者是相对弱的地方恰恰是在动员社会力量的方面。前面40年来积累好的一个落实和固化,社会参与是我们重点要突破。可能是有这么几个层面。
一个还是要推进三社联动的制度化。我前面讲了基本的内容,由社会工作者培育社会组织带动社区各方资源和力量的合力,这就是三社联动的基本内容,而这个内容是把原来从按碎片的方式,通过不同的点上分别形成各类的资源和内容,让它成体系的统起来,捏起来的过程,也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只有各方切实发展起来了,成为一个力量了,才能把几股绳拧成一股绳,成为我们重要的一个拳头。而恰恰下一个阶段是要把这些几股绳拧成一股绳,方式就是三社联动的制度化。
这个制度化过程当中还有非常重要的力量就是志愿者。这个志愿者是在原来基础的1.0、2.0版本上的新版本,版本就是更加专业化,更加法制化。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志愿者的相应的法规已经出台了,里面明确了包括民政部门,包括各方在志愿者的管理当中,我们这个条例当中的相应的职责和定位。
围绕着今后全面提高志愿服务的工作,从我这里可以知道的就是如果以夏季奥运会作为北京志愿者服务的起点或者是重要的转折点,快速提升的基点,在马上将要进行的北京冬奥会上,我们的志愿服务不仅仅是表现在这样一个大会上的志愿服务,还是服务于整个城市自身的治理,自身发展的志愿服务,会有一个更新的提升,这个提升会体现在围绕着志愿者服务条例,围绕着实施意见的出台,围绕着试点开展,时间转赠的激励回馈机制方面,使志愿服务更加常态化、规范化,这会是今后新的突破点。
另外一点是共享社会服务资源。前面我提到了,无论是我们住餐方面的共享,还是停车方面的共享,调动社会力量进行社会治理,以此解决社会问题是我们一向的一些理念。但是在未来,这将是我们更加重点突破的一个内容和方向。我记得2017年开始的时候,全市启动了社区之家的创建,这只是一个表述,这个社区之家是鼓励社区层面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的单位,通过低偿甚至免费的方式有序向周边居民开放内部服务设施弥补不足。这方面全市的社区之家有了408个,向居民开放健身场所,生活服务场所,活动场所,也包括教育文化,孩子4点放学以后的这样一个教育托管场所,以及今后更多的这样一些服务内容,都会在这里进行相应的提供,来盘活社会资源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我想通过这四方面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城市居民能真正通过参与,使我们在共建共治共享方面有深层次的服务和发展。谢谢。
中央电视台记者:材料最后一点提到起草社区减负这一块,请红兵局长多介绍一下情况,预计什么时候会出台,还有哪些具体的内容?谢谢。
李红兵:社区减负的意见早就出台了,到底是减负还是报到,我下来回应你吧,因为你说的内容,一个是减负已经出台了,现在是落实的问题,无论是盖章的事减了,所有在社区层面上,由社区直接办的只剩下四项,之所以最后本来也要拿下的,但是还要依法行政,它是在原来相关的法规法条当中明确写了的,在没有修改相应的法律之前是没法违法拿下,这四条保留,但是其他原来的社区盖章和相应的给社区增加的内容就全面取消了。所以你会看到,社区的牌子规范的就三个,也就是社区居委会的牌子,党组织的牌子,社会工作站的牌子,其他的也都减掉了,也就是承担的内容就是面向老百姓,真正从老百姓发现问题,向后面呼叫,包括政府的资源,包括市场的服务,能切实对接到我们居民的需求当中去,这是从减负层面您刚才所提到的。
刚才说到街乡吹哨,各个委办局报到,不仅是这样一个概念了,我的理解是市民吹哨,社区要报到,各种政府资源的委办局的力量要报到,同时按今天所说的基层社会治理的其他社会资源也要报到,这些报到要形成更大的资源。这是中央电视台对前期报道之后市委市政府更扩展的一个内容,从根本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换句话说,以市民为中心,社区居民的需求成为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要集中精力要做的,减负是为了腾出精力,走出它的办公室,更多的在居民的家中和他们需求的地方。他发现和了解了问题之后,呼叫来自于政府、街乡镇,又把来自于委办局的专业资源和力量,政策集成到这里,切实解决老百姓的问题。但不光是政府解决问题,还要把周边的力量,志愿者的力量,社会组织的力量都集成在一起,然后全方位的丰富、多层次的解决每一个居民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这是吹哨、报到的新版本,也算回应你的问题了。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如果大家有问题的话,会后还可以和红兵局长进行交流,非常感谢红兵局长出席今天的发布会为我们全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基层建设的各项情况,也感谢记者朋友出席发布会,对首都社区工作和基层建设工作一直以来的关注,特别是对“走好改革路 奋进新时代”系列发布会的报道,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