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文物说话让历史不再沉寂
2011年,以明史为背景的文化作品风行一时,明朝的故事受到空前关注。这一年正值首都博物馆开馆30周年、十三陵特区建立30周年,双方决定共同推出“回望大明——走近万历朝”特展。这个展览后来获得了201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是首都博物馆第一次获得全国博物馆展览陈列大奖。
十三陵特区是明代帝陵,定陵文物自不用说,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很高,而首都博物馆则有收藏北京地区都城文物的优势,明代传世与出土文物丰富,因此特展用了北京地区200多件万历朝的文物,以物说事,以事说史,围绕万历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科技文化、书画艺术,给观众勾勒出一幅明代万历年间全景式的社会画卷。
文物展有一个“常见病”,就是“只见文物不见历史”,观众觉得文物很好看,但就是看不懂。为了不犯这个“常见病”,我们策展团队对展览的解读狠下功夫,以物说事,物是引子,事是目的,每件文物都有说明,若干文物表现一个内容时,都有整组文物的说明。考虑到观众的阅读习惯,每件文物的说明文字都紧扣展览主题,点出重点即可。对于文物背景知识的说明是这个展览的重点,但同样只说干货,不拖泥带水。
特展以明史为主题,专业性很强,为了能剔除戏说,正本清源,首博专门聘请了明史大家毛佩琦先生和商传先生为顾问,对展览大纲提出意见,并为展览图录撰写学术文章,为公众举办专场讲座,解读展览。毛、商二位先生以及明陵专家胡汉生先生对展览极为热心,有求必应,由于毛、商二位先生的社会影响力,他们对于展览的解读吸引了众多的明史爱好者驻足观览。
展览共有三个部分,“一位怠政的皇帝”为第一部分,通过张居正、李太后及宫闱人物、事件介绍万历朝的政治特点;由带铭文的金锭、银锭等引出万历朝的财政状况;由李如松墓的出土文物等述及“万历三大征”,对东北的用兵情况,体现万历以后明朝军事状况及特点,从这三个方面让公众了解万历皇帝及万历朝的基本特点。
“一个多彩的社会”为第二部分,以万历银钱、民窑瓷、外销瓷及出土丝绸等折射晚明经济的繁荣;以明四家的书画等论述晚明在艺术上对传统的突破;以万历朝前后在科技、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晚明造园风炽、追求奢适生活等反映出既开放包容、又酝酿突变的时代特色。
“一座豪华的帝陵”为第三部分,从定陵的规制、出土文物等方面反映明神宗将生前的一切“复制”到死后的世界,是万历朝社会另一种形式的全景保留和再现。特展突破了单纯文物精品展的局限,运用博物馆的展览语言将文物与历史结合铺陈,并构建彼此之间的内在关联。
展出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还走到各地去巡展——苏州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原本只有半年时间的首博特展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让更多喜爱博物馆、喜爱明史的人得以领略其风采。
在常设展的基础上不定期推出特展,让博物馆形成有节奏的参观热潮,《南海遗珍——西沙华光礁沉船宝藏展》《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吴哥文物与艺术》《大元三都》《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博物馆成为展示中华文明魅力、传播世界文明成果的窗口,更多人得以在这里回望历史、遇见世界。(龙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