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宫灯急需美丽传承人

日期:2019-02-20 10:18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非遗宫灯急需美丽传承人

  

  传统宫灯制作精美,吸引了在场的小朋友。和冠欣摄

  元宵佳节,故宫灯会引来万众瞩目。而国家级非遗项目“宫灯制作”却陷入传承困境。收徒难、销路小众,让仅存的宫灯非遗传承人难以为继。

  六方双层灯、花篮灯、长球灯、五方灯;1.5米高、1.5米宽的大型宫灯,茶楼定制的70厘米长的六方灯,小巧的球灯……2019年2月19日上午,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2019年元宵灯会在崇外大街西侧的街边公园里举行,20多盏造型各异、做工精美的手工宫灯,为现场观众打开了了解皇家灯会盛况的小窗口。

  “传统宫灯都是木制的,木料都是红酸枝,而且能拆能装。这个就是最传统的宫灯制式,叫六方双层灯。两层,每层六个面。每一面都能卸下来,木框中间的画也能卸下来。所以这宫灯特别耐用,100年不带坏的。”宫灯非遗传人郭燕青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宫灯制作分木活、绘画和编穗三个部分。木活包括原木制作、上色喷漆等,龙头、二龙戏珠、荷花等都是常见的木雕图案。绘画又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主题,画画在绢布上,贴在玻璃上。

  郭燕青今年57岁,从事宫灯制作已经38年了。郭燕青的父亲郭永茂,也是做宫灯的师傅。“早些年,前门廊坊头条,一条街有十几家做宫灯、纱灯、灯彩的店铺,其中有一家叫‘文盛斋灯扇画店’,成立于1806年。这家店有个老师傅,叫韩子兴,擅长做球灯,就给皇宫里修过灯。我父亲的师傅、我父亲都是这家店的。”郭燕青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宫灯行业的手艺人组成了合作社,1956年公私合营,郭燕青的父亲随着本门的师兄弟们带着手艺加入了合作社,后来改名叫红灯厂。“到我,已经是宫灯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了。”郭燕青说。

  1984年,郭燕青就作为最年轻的宫灯艺人,参与了天安门城楼宫灯群组的制作工作。后来,他还作为主力,参与过宋庆龄故居、中山堂、菖蒲河大戏楼、历代帝王庙等古建筑内宫灯的制作修复。2008年,他还参加了恭王府宫灯的制作布置。

  也是在2008年,宫灯制作入选国家级非遗,是集体传承项目。“北京会做宫灯的老艺人,还健在的不超过10个,目前还在一线坚持制作的,就剩我一个了!”郭燕青说。宫灯制作原材料贵、造价高、定制周期长、应用场景要求高,导致宫灯销售始终离不开小众的圈子。销路不畅宫灯艺人收入就不高,再加上制作工艺复杂,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导致后继无人。

  以现场的宫灯为例,最便宜的小宫灯500多元,中等的2000元左右,稍大一点儿的六七千元不等。“这盏2000元的六方双层灯,光材料费,就500多元。我一个人做这么一个灯笼,如果不是批量生产的话,至少需要20天,您算算成本。”郭燕青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有三家知名的宫灯厂,分别在广东、上海和北京。如今,全国三大宫灯厂,只剩下北京红灯厂这一家,老师傅们也已纷纷退休,还在一线的只有郭燕青一人。“从2010年开始,就没什么像样的订单了。去年一年,一共卖出去20多盏灯笼。现在厂子里宫灯处于停产状态,在消化库存,还有1000多盏。剩下的十来个人,主要靠做红绸布灯笼勉强维持。”对于宫灯技艺的传承,郭燕青忧心忡忡。

  郭燕青家住体育馆路街道,街道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帮他和辖区的红桥市场对接,进行展示销售。同时,利用节庆活动,宣传郭燕青的宫灯制作技艺。今年,街道的元宵灯会就以宫灯展示为主,邀请郭燕青为居民讲解、展销传统宫灯。

  精美的宫灯引来很多居民,6岁半的车曼琳就和妈妈一起来看宫灯展。“我们去黄鹤楼旅游的时候就看到楼上挂着精美的灯笼,和这个宫灯有相似之处。这么好的传统文化,应该让孩子多了解,培养文化自信,长大了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车曼琳的妈妈说。(于丽爽)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