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月三,赶一场蟠桃宫庙会
民国初年蟠桃宫庙会期间,从东南侧西北望蟠桃宫东侧空地的商贩棚及内城东南角楼。
上世纪30年代蟠桃宫山门正面
上世纪30年代蟠桃宫正殿王母殿
清末蟠桃宫庙会期间的踩高跷表演
在王母殿内除了所供的正神西王母外,还塑有彩色山座,上面塑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王母娘娘祝寿的神仙,在这些神仙中最为人熟知的应数那位“大闹天宫”的孙大圣了。
民国初年蟠桃宫庙会期间,出入东便门的人流。那时除了步行外,还可以骑驴,甚至还能在崇文门乘船而来,因为在开庙会之前,会将大通桥下的水闸打开,引通惠河水进护城河,形成水路,吸引更多游人前来赶会。
从东北侧西南望蟠桃宫及喜凤桥。摄于清末。
正殿前点香的妇女,因殿内供奉的娘娘们是保护妇女、儿童健康和生育的神,所以香火极盛。
清末蟠桃宫庙会期间的杂耍表演
说起农历三月三的蟠桃宫庙会,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西游记》里描写,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这天王母娘娘会宴请各路神仙,用仙桃来款待,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蟠桃盛会”。老百姓凑热闹,也会在这一天对王母娘娘进行祭祀,祈求长生不老,久而久之就成了庙会。
北京的蟠桃宫体量不大,但以交通便利、风景优美、庙会热闹而着称。如今在北京东便门立交桥东南侧街心花园的一座亭子里,屹立着一块高达三米的石碑,碑的正面镌刻着“护国太平宫碑”几个大字,此碑就是“蟠桃宫”之遗存。
过去,东便门一带水系复杂,内城护城河、外城护城河、通惠河都在这里交汇,在东便门内还有一座砖桥,叫喜凤桥。而蟠桃宫,就坐落在喜凤桥南,全名叫“护国太平蟠桃宫”。
庙宇始建于明代,两进院落。大门门洞左、右墙壁上嵌有“蟠桃盛会”四个绿边琉璃大字。主殿“王母殿”,供奉西王母神像,两侧有真人等高的侍女像各四个。东西山墙及主像两侧的区域通体做成了通顶的悬塑造型,共分三层,最下层为神龛,供奉着催生、送子、斑疹、痘疹、天仙、天后、斗姆、眼光娘娘塑像;中层仙山上站立着八方来给王母娘娘祝寿的各路群仙小像,虽密集,但因山石造型和布局不规则,所以灵活多变,并不呆板。上层为悬塑天宫楼阁,其间夹杂着些仙女、神将。
清康熙元年(1662年),官员吴达礼的小儿子出水痘,其夫人拜王母后,其子病情痊愈。为感谢王母娘娘救儿性命之恩,特出资恢复殿宇,重建了后殿三间。
在北京的知名道观中,蟠桃宫并不大,但它的庙会知名度却非常高。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连开三天蟠桃宫庙会,是北京城最着名的民俗活动之一。
三月初,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护城河和通惠河一侧桃红柳绿。祈望长寿和踏青游玩相结合,让蟠桃宫庙会车马如云。
蟠桃宫东侧,就是一片略低洼的空地,没有人家,又不可耕种。这个有利的地理条件,弥补了蟠桃宫体量不大的缺点,庙会最繁华时,商贩会向北延伸到东便门外,向西延伸到南护城河沿岸。
蟠桃宫虽然在城内,但处于城乡接合地带,所以庙会少有书籍、古玩等用品,更多的是蔬菜水果、日用百货和各种小吃。当然,也少不了武术杂耍、跑马射箭。这种热闹景象延续了数百年,被誉为活的“清明上河图”。
与其他庙会不同,蟠桃宫庙会特有的老北京风俗是“拴娃娃”。旧时北京求子“拴娃娃”者众多,人们手腕缠红绳,到蟠桃宫东配殿,献上香资后拴住一个殿前摆放的泥娃娃带回家,与子结缘,以求来年添子孙。
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诗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2007年开始,东花市街道恢复了举办蟠桃宫庙会的传统,到如今已经办了十二届。如果您想重温当年盛况,不妨到明城墙角楼赶赴一场“蟠桃盛会”。(韩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