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军机处直房和军机处胡同
朱小平
稍有清史常识或看过宫廷剧的人,大概都会知道军机处;凡去过故宫游览的人,大概也会到隆宗门内的军机处直房一观(“直”通“值”)。而今,军机处东端开放成展室,展出有关军机处的历史和文物,诸如谕旨、朝珠、帽筒、章京炕几、军机处原貌照片之类,每每引起游人的兴趣。
与养心殿一墙之隔
倒退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是很红火的食品店。正月初十雪中一游,很有些感慨,但发现西端仍未开放。而南面的军机章京直房则悬着妇婴休息处的牌子,令人更是感慨。军机章京是草拟谕旨文稿的人员,是军机大臣的助手。《清史稿》上说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个当年处理军国大事的枢密重地,如此简陋,与巍峨的紫禁城宫殿真是有云泥之别。
据说军机处原貌从未真正向游人开放过:靠墙一半是炕床,余为桌椅,墙上有雍正皇帝御书匾额“一堂和气”,有咸丰皇帝御书匾额“喜报红旌”。与养心殿一墙之隔的军机处,房五楹,称“北屋”。南面的军机章京直房,为五间悬山顶小屋,另有小门空院,道光三十年军机大臣祁嶲藻曾“恐供事等于此传递、透漏消息,奏请将此门封闭”。清人笔记称此处为“南屋”,汉人章京办公在西,满人章京在东。除“直房”外,还有“直庐”“直舍”等称谓。军机处最早称军需房,后改军机房,“庐”字较雅,称“房”“舍”则恰如其分。《十朝诗乘》说章京“直舍”最初“仅屋一间有半”,原在军机大臣直房西侧,后来改建于南面。
据《南屋述闻》载:军机处初始仅为临时搭建的板屋,乾隆中期才改建瓦屋。但就这几间瓦房,与故宫殿宇相比,不仅寒酸,也更窄小。试想,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共32人,各分两班轮值,十多个人挤在这里,其窘状可想而知。夜间值班好一些,因规定仅需两人。军机大臣的“北屋”容人尚少,从《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看,历朝军机大臣少则三人,最多十人左右。
直房随皇帝行止而设
说起军机处直房,其实并不仅仅限于故宫隆宗门内,还有所谓“园班”“外直庐”等。因为清代皇帝并不总在故宫内理政,据统计,清朝268年中,竟有226年皇帝在“三山五园”(主体即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即后改的颐和园,及畅春园、圆明园)理政。有专家统计(仅以军机处于雍正七年成立起始后圆明园为例),雍正平均驻园210余日、嘉庆160余日、道光260余日、咸丰210余日,这还未计至避暑山庄、出巡等天数,因此,军机处的直房随皇帝行止而设。
《南屋述闻》记:“西苑直房在苑门之北,中海之东岸,背苑墙而面海;圆明园直房在左如意门内,颐和园直房亦在宫门内之左庑,皆视隆宗门内直庐为胜。”此意即说这几处直房办公条件均比隆宗门内佳。西苑直房与宝光门隔岸相对,军机大臣、章京入值均获准乘船代步。但若按李伯元《南亭笔记》载:颐和园军机处不过破房三间,中设藜床,风透窗纸,刺寒入骨;门外小贩叫卖嘈杂,军机处官员要不时驱散之。我印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始,这几间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南侧的直房,与故宫直房相同,也是茶肆小吃之地。
皇帝有时也赏赐园邸作为“该班直宿之所”,《南屋述闻》的作者郭则澐当过宣统年间的军机章京,他记载“挂甲屯、冰窖两处皆有章京直庐”,军机大臣直房则在“七峰别墅”。像承德避暑山庄内也有固定的军机处直房,在皇帝出巡期间,则设临时直房。若途中休息,会搭起蒙古包毡房,更加简陋,连几案都没有,军机章京们只能“伏地起草”谕旨。巡幸中军机处直房则无固定地点,“有行宫者以宫门左偏之屋”(《春游琐谈》)。
海淀曾有军机处胡同
军机大臣、章京值班,吃是一大问题。《重修枢垣记略》记载“军机大臣及章京每日晨直饮食,皆内膳房承应”,《清宫述闻》引《儤直记略》说“枢臣每日皆有堂餐茶烛,悉由内务府支给,五日一给果饵,暑给冰瓜,冬给薪炭”。逢节令,皇帝会赏赐春饼、年糕、元宵、炒面、粽子、月饼、馄饨、腊八粥等,“其余花果饼饵肴蔬之属,无不随时颁赐”,但“枢臣”或指军机大臣,章京大概无此待遇。野史记载章京直房廊下只是清晨排列烧饼油条之类,看来是不供应午膳和夜宵。但若按野史记载,颐和园军机大臣值班时,有人见过荣禄出来买“汤饼”,王文韶亦出购“糖葫芦”,鹿传霖则买“山楂糕”,用以充饥(《南亭笔记》)。以军机大臣之威仪,似不可亲出购食,也许是令“苏拉”(仆役)购买。据说,家中有厨师的军机大臣会吃足夜宵再上晨值,一般军机章京则无此条件,凌晨上值,午前即散,夜间值班的章京可获供应半桌酒席。
皇帝为照顾军机大臣就近值班,有时会赐以园墅,如乾隆年间任过二十多年军机大臣的傅恒,即《延禧攻略》中的那位富察皇后的弟弟,深受乾隆宠眷,这位“高富帅”不仅在皇城内景山东侧有宅邸,在圆明园东南更有“春和园”,他去军机处上班真是很便利。和珅就不用说了,在海淀有豪华的宅邸,以他的权势,据说他都不用去军机处值班,只在家里处理公务。
由于皇帝主要在圆明园、颐和园理政,要随时应召承旨的军机大臣们纷纷在海淀镇北置办宅邸,以免奔波之苦。因此在海淀曾形成一条宅邸鳞次栉比的胡同——军机处胡同。民国以后不乏名人居此,如美国记者斯诺受聘于燕京大学时曾长期居于军机处胡同8号。当然,这条当年车轿络绎、冠盖如云的胡同,随着城市的变迁早已杳无痕迹了。
莫看这些简陋不起眼的军机处大臣和章京直房,在清代自军机处成立以后的180年中,一直是机密重地,上至王公大臣、部院内外各级官员,均不得擅入,“其帘前窗外、阶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枢垣记略》),军机大臣、章京也不准携带仆人。从嘉庆五年开始,每日派都察院御史一名,至军机处直房附近的内务府直房监视,随军机大臣上下班。由此可见,军机处直房是门可罗雀的。按规制,夜间军机章京也要值班,宫禁肃肃,灯影绰绰,逢皇帝夜间紧急军情召对,太监传旨,靴声橐橐,也是很令人遐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