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睐会员寻访北京珐琅厂 定格点蓝成功的一刻

日期:2019-02-02 11:1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青睐会员寻访北京珐琅厂 定格点蓝成功的一刻

  

  

  

  

  

  

  2019年1月13日,农历腊八,吉庆的日子。青睐会员陆续来到北京珐琅厂,寻访有500多年历史的景泰蓝工艺。

  等待闲谈中,有的会员表示上高中的时候学过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课文,对制作工艺印象挺深的;有的会员曾经在珐琅厂工作过,这次算是回了“娘家”;还有的会员,怀里揣着自己捡漏得来的宝贝,准备让专家给好好鉴定一番……

  从景泰蓝工艺的生产车间到景泰蓝博物馆,到最后在专家带领下上手体验传统的点蓝技艺,整个流程走下来后,会员纷纷表示,“真挺值得来看看的。”“今天现场看,还是挺震动的。”“我请师傅烧制了我的作品,留作纪念。”通过一次深入的寻访,对这份老北京顶级手工的了解达到明白晓畅,更体味到传统工艺的妙处,这个腊八过得别有一番韵味。

  珐琅?景泰蓝?别再傻傻分不清

  活动,从大家心里都有的一个疑问开始。

  有的人开车从二环景泰桥下来,一路经过景泰小学、景泰小区而至;有的人乘坐地铁在景泰站就被站厅里的大型景泰蓝装饰迷住,但是大家发现一路导航、寻找的都是珐琅厂,却不是景泰蓝厂。为什么不统一叫做景泰蓝厂呢?

  北京珐琅厂的金牌讲解师、景泰蓝博物馆的于怀萍馆长笑着说:“很多年前我刚出去讲课的时候,人家一听珐琅厂,以为我是来教做头发的。”接着她为大家揭开了这道谜题:珐琅,又称“佛朗”,是唐宋时期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当时地中海沿岸和北非大面积地区叫做“佛朗”,音近“珐琅”,此地盛产的这种漂亮的釉彩制品,就叫做“珐琅彩”。元代末年,珐琅彩瓷器顺着“丝绸之路”从欧洲经阿拉伯地区来到中国。

  于怀萍告诉大家,中国古代匠人非常聪明,经过一百多年的钻研,从外域的“珐琅彩”变迁出铜胎掐丝的工艺,这种学名“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在明朝景泰年间达到成熟,元明清之后流传至民间俗称景泰蓝。景泰蓝在清代达到辉煌,与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工艺品不同,景泰蓝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是宫廷独享,其用料名贵,造型典雅,纹样繁缛,色彩富丽,制作难度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玉器、牙雕、雕漆并称京城工艺美术“四大名旦”。

  看到琳琅满目的景泰蓝艺术品,大家自然对景泰蓝的工艺特别好奇。于怀萍说:“按照设计人员的图,找准定位,用薄纸踏印后,把1.5-3毫米的铜线丝条焊接在铜胎上,叫掐丝。这里的科技含量是:焊接的熔点要低于紫铜的熔点,控制在900-950摄氏度,料的熔点要控制在600-800摄氏度,焊接两遍;点上珐琅彩叫点蓝(粉末状的珐琅彩是石英砂),点蓝三到四遍,颜色和丝的高度平齐了,再去打磨、镀金,形成一件完美的手工艺品。”经过一番讲解,大家终于明白了,景泰蓝制作技艺是综合了青铜工艺和珐琅工艺,继承传统绘画和金属錾刻工艺,是美术、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知识的结晶。

  珐琅厂的副总董艳娜一直在会员队伍里陪同讲解答疑。她告诉大家,景泰蓝制作技艺非常精细繁复,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是景泰蓝的六道主要制作工序。好的景泰蓝,看的是它的器型和艺术性以及做工、颜色和质地。

  四十年厂史展,难得一见的旧时风貌

  此行的一个惊喜是,珐琅厂四十年厂史回顾展刚刚落成,大家正好得以一睹为快。跟随于怀萍馆长的脚步,穿过厂区来到展厅,其间,于怀萍指着西院的侧楼感慨地说:“九十年代,那片楼不得不以3000万元的价格忍痛卖掉,但也正是这部分房产换来的钱,使濒临困境的珐琅厂赢得时间迎来转机。”

  进门处最醒目的一幅图,是钱美华先生和她的作品。钱美华先生可以说是珐琅厂的守护神。原来,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之铜价上涨,珐琅成本提高,珐琅艺人的生活难以为继,从业人员锐减,整个行业岌岌可危。当时北京有大小景泰蓝作坊200余家,可从业人员不足千人。到了解放前,从业人员仅剩60人,很多工匠都不得不去拉洋车了。解放初,林徽因、梁思成将景泰蓝的衰微写进报告,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国家召回老艺人成立合作社。林徽因拉着当年的小姑娘钱美华的手说:“不要让景泰蓝断了。”于是,钱美华在此一直坚守了半个多世纪,后来成为工艺美术大师。“这幅图里是钱美华先生的收官之作‘和平尊’,2009年设计完成这尊国之重礼后,次年钱美华先生便离世了。”

  追根溯源,北京市珐琅厂1956年1月建厂,由42家私营珐琅厂和造办处合并组成。展览中的一组组老照片,似乎把大家带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978年恢复高考没考上大学的艺术生、后来插队回京的知青们,成为重要的新鲜血液,被吸收到珐琅厂。这些年轻人如今早已成为市级和国家级景泰蓝工艺大师,李静和钟连盛大师尤为突出,他们打一进珐琅厂就扎下根来,任凭外面的世界变迁,他们却40年初心不变,坚守在景泰蓝行业。”于怀萍说。

  指着一幅老照片,于怀萍不无骄傲地说,八十年代后期,很多人是冲着“篮球队”进珐琅厂的,为什么呢?“那时我们的篮球队比赛能打到市里去。”当年厂里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从富有时代印记的经典蓝白条篮球队服和小伙子们骄傲的面庞上,明显感受到那一代人在心中深深种下的荣耀。

  1980年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是继1962年、1963年之后、被“文革”中断的百花奖首次恢复评选,万众期待。那次颁奖使用的是景泰蓝的奖杯,珐琅厂工人加班加点赶制奖杯的老照片,令观者动容,一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会员说,仿佛看到年少的自己……

  北京珐琅厂鼎盛时期的订单忙到接不完,也因此催生出一批景泰蓝“联营厂”,慢慢地,在市场、竞争、利益的一次次冲击下,“景泰蓝”一度变成了“景泰烂”。

  于怀萍说,到了1999年世纪之交,昔日兴盛的珐琅厂面临诸多难题,不得不以3000万元的价格忍痛卖掉部分房产。痛中的领悟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厂闷头研发,苦练内功,陆续开发出“华夏、荷梦”系列,不仅渐渐走出困境,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比如2011年开始做的无铅釉料,近年成为香山勤政殿、香港马术协会青睐的重器,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现在的北京珐琅厂,汇聚了全国景泰蓝行业三分之二的“大国工匠”。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国家重要外交接待场所,都用“京珐”牌景泰蓝作装饰,许多经典制品作为国礼赠送各国首脑政要,工匠手作也越来越被爱好者和收藏者们所喜爱。

  生产车间

  必须踏踏实实坐好些年冷板凳

  上楼梯一拐,走进景泰蓝工艺的生产车间,仿佛掉进时光机,让人感觉一下子进入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油漆斑驳的墙面、窗外爬满的枯藤、明晃晃的长管日光灯……长长的通道分隔开一排排的手工车间,穿着工作服的技师或掐或点,埋头不语,桌上堆满工具和料器。临窗坐着位身穿老式蓝布工作服的老师傅,鼻梁架着老花镜,正在专注地掐丝。看见大家好奇地围过来,老师傅耐心地边示范边讲解。只见他将铜丝“掰”出各种曲线,然后用镊子夹着折好的铜丝,沾上点儿白芨,严丝合缝地粘在铜胎的图案上。看似普通的铜丝,经过一番弯折后,奇迹般地构成了一个个精巧细致的图案,散发出一种立体且昂扬流畅的美感。老师傅告诉大家,当年他是接爷爷的班进的珐琅厂学掐丝,如今已经在这儿坐了四十多年。做这个工序的,没有年轻人,因为必须要踏踏实实坐很多年冷板凳,才能学出眉目。

  令人惊喜的是,在经过最后一个小小的工作室时,董艳娜悄悄告诉大家,屋里正在点蓝的师傅,正是大名鼎鼎的景泰蓝工艺大师米振雄。米振雄大师19岁进入北京珐琅厂学习景泰蓝掐丝技艺,他认真好学,掐丝功底深厚,自上世纪60年代起又自学绘画,经常为珐琅厂车间设计掐丝纹样。

  1984年,米振雄大师到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学成回厂后做专业景泰蓝设计师。由于长期在一线掐丝,十分熟悉景泰蓝的工艺特征,他设计出的景泰蓝纹样易掐好点,取得了很大成就。景泰蓝门类评定的六位工艺美术大师,如今在世的只有五位,年过七旬的米大师便是当今景泰蓝行业中较年长的一位。大家没敢推门打扰正在工作的他,膜拜一番直奔楼上,来到景泰蓝博物馆。

  揭秘藏在深处人未知的景泰蓝博物馆

  令人惊讶的是,在生产车间之上藏着整整一层楼的景泰蓝博物馆,董艳娜告诉大家:“几乎每一个初来的人都会感到惊讶:没想到博物馆的面积这么大,没想到陈列品这么多。这里收集了珐琅厂各个时期景泰蓝的顶级工艺,而且全年免费开放。”

  在这里,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解放后为挽救这一民族传统工艺,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抢救、保护和扶持政策。于怀萍馆长讲解道,1950年6月,北京市政府成立了北京市特种工艺品公司,将许多散落民间的景泰蓝艺人请进厂参加实验。着名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抢救景泰蓝的工艺美术小组,组员包括钱美华、常沙娜、孙君莲、高庄、莫宗江等人。林徽因常对学生说:“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为此,她找出珍藏的历代装饰图案,让大家学习研究,又带着学生多次到景泰蓝作坊调查研究,了解工艺程序和材料特点,提出改进方案,设计出新的纹样和色彩图。

  1958年,20岁出头的钱美华主动要求到北京市珐琅厂工作,后成为珐琅厂第一任总工,一干就是六十年,为景泰蓝艺术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心血。在老一辈工艺师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的景泰蓝工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拯救,七八十年代迎来了全面复兴,使北京重新恢复了“景泰蓝之乡”的美誉。

  展馆里,有钱美华作品《福寿周器垒》,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总工艺美术师钟连盛的作品《繁花似锦》赏盘以及《荷梦》系列,还有钱美华、戴嘉林、米振雄、钟连盛四人联袂创作的景泰蓝作品《天龙八宝壶尊》等,精品多得让人感觉眼睛都要忙不过来,寻访队伍里不时传出惊叹声。

  董艳娜告诉大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人员不断开拓创新,为景泰蓝注入了新鲜元素。在颜色方面,元、明两代,只有7种用色,清代出现了20多种,而现在已经有70多种;在烧焊方面,燃料由原来的煤炭改进为天然气,温度更易控制,使得釉面光滑,颜色烧制均匀,几乎看不到砂眼;掐丝、点蓝方面,对辅助工具进行革新和改进,使得掐点技艺更加高超。

  董艳娜说:“近几年,北京珐琅厂更是认识到,传统工艺要为现代生活服务的开发创新理念,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使景泰蓝制品在造型纹饰、设计理念、色彩应用、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也因此,大家在展馆中能够看到许多新的产品类别,像茶叶罐、洗面盆、保温杯、火锅等等,这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用品,刷新了大家对景泰蓝的固有认识。随着技术攻关、跨界融合,景泰蓝的新型低铅釉色如今已经华丽现身在室内装饰领域,看到展览中的3座大型室外景泰蓝喷水池,大家一边感叹艺术已经融入大众生活,一边也禁不住吐舌头,“买不起啊……不过亲眼见识了手工制作的工艺,也真是值得这么贵。”

  你以为点蓝就是填色?那真是太天真

  从景泰蓝博物馆来到体验中心,景泰蓝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深鉴赏家姜亦波作为体验指导教师,已经带领两位高级技师为大家做好了上手体验的准备工作——一眼望去,五六排长条大案桌上整齐码放着各色颜料小碟,大家纷纷找准座位摩拳擦掌,像排排坐定的小学生望向姜指导。“今天特别欢迎北青报的朋友,相信大家现在已经知道景泰蓝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6道工序才能完成。今天体验的点蓝,是景泰蓝的第3道工序,给胎进行上色。”为什么“点蓝”在中国举办的各大外事活动中都会“独得恩宠”呢?姜指导一口纯正京腔不疾不徐地说,“因为相比较需要花费时间很久才能完成的制胎、需要镊子和铜丝才能勉强完成的掐丝、需要机器才能完成的打磨以及需要特殊设备才能完成的镀金工艺,点蓝环节的趣味性、优雅性、可参与度简直高得感人。”接着姜指导拿起工具向大家耐心示范,“今天给大家准备的铜盘花纹是钱美华先生设计的,寓意幸福。我们用手边的滴管吸进颜料啊,按照纹路填色,再配合蓝枪把釉色填入丝工空隙处。大家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自己的配色。如果将自己点好蓝的制品,放在高温炉中,经过摄氏八百度的高温烧熔,釉料便可以熔化了。”

  掺了水的釉料仔细看去,不管是蓝色还是紫色,从深到浅,竟然能分出十多种层次来。用滴管吸釉料看起来简单,实际造作起来出乎意料地难于控制,“老师我这怎么吸上来的都是水?”“哎呀坏了,不小心都喷到别的丝条里,怎么办呀?”“老师您看看我这怎么补救”……平日里都是“巧媳妇”,现下面对细细的蓝枪,会员们竟然乱了阵脚,点到手抖。大家在心中不由得对手工艺从业者更多了几分佩服。

  姜指导告诉大家,“点蓝”不是一步到位那么简单,点完要进行烧制,就是烧蓝。点一次蓝就要烧一次,烧制后釉料下凹,然后再点蓝再烧结,要反复三四次,烧到釉料与丝高度一致,一件作品才算完成。

  动起手来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一个个素色铜盘经过大家悉心点蓝,摆在一起五彩斑斓,煞是好看,大家都迫不及待和自己的铜盘拍照发圈,定格自己点蓝成功的这一刻。

  活动结束,很多人围着几位师傅继续探讨景泰蓝的工艺,董艳娜不仅给每位会员准备了新年年历,还透露了珐琅厂将在2月6日(大年初二)举办景泰蓝皇家艺术庙会,持续到正月十五。此外,珐琅厂还应故宫博物院邀请,春节期间将在故宫博物院慈宁宫门外广场的“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活动里,让大家可以继续学习、体验景泰蓝技艺。特朗普总统夫妇曾在故宫畅音阁体验点蓝的《八骏马》周器垒和《国色天香》桶子瓶、京珐景泰蓝代表作《福寿》周器垒,还有一些大师精品、精美小件以及七八十年代老物件,此次都会被带进故宫内,让前来过大年的人们一睹芳容。(李喆)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