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变实景,需要人人奋斗”

日期:2019-02-21 09:33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蓝图变实景,需要人人奋斗”

  

  亲 历 者 说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北京城市副中心已有序拉开城市框架。但习总书记也及时提出告诫:“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怎样滚石上山?怎样爬坡过坎?怎样攻坚克难?燕赵大地上,无论是北京人还是河北人、天津人,大家拧成一股绳,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将千年之城的蓝图变实景。

  副中心A1项目常务副经理 胡宪章

  “我们这些建设者要再加把劲儿”

  在新闻里看到中央批复城市副中心控规时,胡宪章正在副中心工地上。他是行政办公区已经建成的A1项目常务副经理,如今又投入到A5项目的前期筹备工作中。“蓝图都绘制好了,我们这些建设者要再加把劲儿,树起‘副中心质量’的标杆!”

  2016年初,胡宪章第一次来到城市副中心。高压线塔林立、杂草一人多高……刚进场时的荒凉还历历在目。难以想象,从基础桩施工到结构封顶,仅仅5个多月的时间,A1项目就拔地而起。

  胡宪章有个绰号叫“小钢炮”,他个儿不高,走路步伐特别快,浑身像有使不完的劲儿。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说“能克服”,跟家里也是报喜不报忧。结构施工最忙的时候,他的手臂意外骨折。打上石膏,用衣服遮着伤臂,他愣是三个月没回家。“我怕一回家,媳妇就不让我来了。”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城市副中心视察,与胡宪章亲切握手,让他至今难忘。当总书记抵达安全体验区时,胡宪章正在进行安全帽物体打击测试。人群中,总书记发现了他胸前的党徽,问道:“你是共产党员?”胡宪章激动地说:“对,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必须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必须亮身份。”

  “总书记听完连声说好。”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胡宪章难掩内心激动。

  两次组织建设市委大楼、打造诸多精品工程的胡宪章率领团队再创奇迹,创造出冬季92天完成31.5万平方米混凝土结构封顶的纪录,且一次性通过“全国建筑业绿色示范工程”验收。

  这三年,在北京城里干了二十多年工程的他亲身体会到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新理念。“在副中心,不是有一块空地就盖一栋楼,而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这种思路让老百姓生活更加舒适宜居,也给未来城市发展预留了空间。”他说。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石晓冬

  “总规编制跳出北京看北京”

  3年酝酿,6万余字,新版城市总规在2017年金秋呈现在众人面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第七次进行总规编制。 “新版总规最大的不同在于跳出北京看北京,立足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把规划上升到了落实国家发展的高度,用更广阔的空间来谋划首都的未来。”编制组技术负责人之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石晓冬这样看待总规的巨大意义。

  作为从业23年的规划“老兵”,石晓冬曾参与2004版北京城市总规的编制。“上版总规批复以来,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步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但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首都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重大机遇。”新版总规的编制,势在必行。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考察工作。在市规划展览馆,他语重心长地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总书记的话对我们是巨大鞭策!大家既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又对城市未来充满期待。”石晓冬说,新版总规编制组很快成立,光是专家研讨会就召开了40余次,多位院士、权威专家和近200名各领域专家学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一本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2017年3月底开始,我们在市规划展览馆组织开展了为期30天的总规草案现场公示工作。”石晓冬和同事们轮班守在公示现场,为的就是听到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30天里,2.58万人到场参观,留言1万多条。

  “年龄最小的是5岁的孩子,他说‘爱北京,爱在蓝天下玩耍’,还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让石晓冬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位老先生在留言台上一字一句写满了17页的留言,足足花了1个多小时。“大家不仅仅关心自己家门口的事,更关心城市未来的长足发展。他们的关切,就是我们的目标。”

  新版总规发布至今,已一年有余。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北京马不停蹄,变化日新月异。去年一年,规划领域45项年度重点任务顺利完成:14个区分区规划已经初步编制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成为全国首个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控规。全市1064个村庄规划也已完成编制,千余名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下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在北京老城,30余支责任规划师队伍深入社区,成百上千条胡同小巷在精雕细琢中焕然一新,在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的同时,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规不单是一个部门的事,也不只是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的事,而是与每一位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肩负重大使命,一定要按习总书记的嘱托,让新总规的蓝图尽快变成现实。”石晓冬说。(本报记者 陈雪柠)

  通州潞城后北营村村民 洪德玉

  “盼了半辈子,终于搬新居”

  最近,72岁的洪德玉天天骑自行车往新家跑。天寒地冻的时节,他却一点儿不嫌冷,“头一回装修新房,心里热乎着呢,不怕冷!”他搓着手笑道。

  从小村庄到现代化小区,通州潞城的后北营村只用了三年多。为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行政办公区,2015年8月,潞城棚改项目启动,洪德玉所在的后北营村就在棚改范围内。经过两年多紧锣密鼓的建设,去年11月,后北营村的196户村民都拿到了安置房钥匙。眼下,大伙儿几乎家家在装修,开春就能搬新家、住新房。

  他们的新房位于后北营村地块的西南侧,距离刚投用的行政办公区不到1公里,北望运潮减河,南临地铁东夏园站,交通十分便利。小区里还配建了幼儿园、养老院、小公园和便利店,家家有车位。与新家一河之隔,就是即将启动建设的城市绿心,不但像公园一样树木葱郁,还将建设博物馆、歌剧厅等公共设施。

  “安置房建得真不错,总共有27层,设计得古色古香,大气,好看!”提起新居,洪德玉打心底里喜欢。过去,村民住的都是平房,喝水靠自备井抽地下水,取暖要烧烟儿煤,一到冬天,空气里总飘着呛人的烟味儿,夜里还总担心炉子灭掉。“我们盼了半辈子,今年,终于能搬家上楼了。”

  更让老洪感到高兴的是,早在2015年底,近500名村民就全部完成了“农转居”,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社保,生病还能医保报销。

  这几年,新居拔地而起,后北营村的生态环境也变了样儿。这两年,老洪发现越来越多的鱼又游回了北运河、运潮减河。如今,站在楼顶,巍峨的燕山山脉也看得清清楚楚。

  “以后,通州一准儿越来越美,通州人也越来越幸福。”洪德玉说。

  北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长利

  “来到副中心,更有获得感!”

  2015年5月,北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利领命踏上了位于通州区潞城镇的土地——这里没有高楼大厦,一进村都是平房,没有绿化、更没有景观,所见之处一片荒凉。城市副中心在这样的地块拔地而起?有些人心里有点没底儿。

  那时的工作如白纸一张。

  肩上的担子虽重,李长利信心满满:“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作为北京国企我们一定要勇于担当、做到最好!”荒凉的地块是一张白纸,在学规划、搞建设的工作人员眼里却能看到最美的蓝图。北投集团负责城市副中心的投资建设运营,工作人员陆续驻扎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最前线,能参与历史性大工程,所有人都兴奋不已,干劲儿十足。“蓝图变实景,需要人人奋斗。”

  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潞城棚改项目、城市绿心项目、城市有机更新……时间转瞬过了近四年,城市副中心的变化一直就没停过。

  驱车行驶至宋梁路,宽阔的道路两侧,景观绿地已建好,挺拔的智慧灯杆能进行视频监控和智慧照明。城市公园和微型绿地遍布街头巷尾,居民们出来遛弯儿的兴致更高了。

  有当地居民说,城市副中心越来越有“面子”了,回归了现代化城市的模样,处处都是风景;也有人说,城市副中心越来越有“里子”了,在北投集团负责建设的运河商务园区,地上是入驻的“高精尖”企业,地下三层环廊系统别有洞天,刷卡就能智能停车取车,真空管道处理垃圾让路面告别了垃圾箱。

  还有一件让李长利欣喜的事是,北投集团已有300多名员工陆续来到了城市副中心工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主动选择来这儿置业。商业、教育、医疗等资源正在聚集,职住平衡,正成为城市副中心吸引人才的新“卖点”。

  李长利说,“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是所有一线建设者的目标,更和谐宜居的城市副中心、更有获得感的生活,未来可期。

  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副局长 徐志芳

  “时来天地皆同力”

  正月初九,临近14时,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副局长徐志芳匆匆赶到北京南站,他刚跟北京的众多中小学校长们开完协调会,要搭火车赶回雄安。

  2018年1月19日,徐志芳从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到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挂职,支援雄安新区建设。这一年,在他的字典里,“去”雄安变成了“回”雄安,“回”北京变成了“去”北京。“我不仅负责新区的教育,还要协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工作。去年一年,每周我要坐火车从雄安往返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和保定,最多的一天我跑了4个地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我能赶上这个好时代,感觉特别幸运和自豪。”徐志芳说话声不高,语速却不慢,“2017年我在通州专班参与副中心建设,2018年我又来到了雄安。这两座千年之城,是北京的新两翼。两翼齐飞,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奋斗。以我最熟悉的教育领域为例,新区水平暂时比不上北京,但这里宛若一张白纸,可以让每一位新区人尽情书写。”

  成了新区人,一贯好脾气的徐志芳“变”了,变成不少老同事眼里“难缠”的人。“我到雄安开展的第一项工作是编制完善《北京市对雄安新区援助办学实施方案》,找老同事谈援建,就好像一位清楚家底儿的人,回家跟家里人谈条件。”徐志芳笑笑,“老同事们都特别支持工作,说‘难缠’那是开玩笑呢。”

  “北京学校那么多,哪所先支援?”

  “要优质校。”

  “北京的学校定期派老师去雄安?”

  “还想要校长来。”

  ……

  一场连一场的讨论会上,新区人绞尽脑汁,想把最好的带回新区。

  去年3月1日,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雄安校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校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正式挂牌成立。

  “快1年了,真的有效果!”徐志芳说,“最初去学校了解情况,有本地老师抱怨每次开家长会,来的不是爷爷奶奶,就是家长干脆不来。现在再去,家长会不仅人来得齐了,不少家长还会主动来学校了解孩子们的情况,教育氛围营造起来了。”

  越来越多的北京名校长好老师“组团”来雄安了。在徐志芳的努力下,北京学校选派来的干部教师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且有一定数量的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雄安学校孩子们的课表也不再是语数外等基础学科单循环,“家·国·梦”“雄安的老物件”“雄安非遗”“艺术家进校园”“创客社团”等丰富多彩的课程都开起来了。

  徐志芳还积极争取新区各有关部门支持,完善援助办学配套政策,要让援派到雄安的干部教师“愿意来、留得下、能落地、带好头”。

  北京还要以“北京标准”在雄安建设3所学校,包括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徐志芳最近频繁请北京的校长、教师、专家为新校出谋划策。他说:“我们有信心,这些新学校一定都会成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优质校,为新区、为全国培养合格人才。” “时来天地皆同力。能成为千年之城建设的亲历者,我特别自豪。”徐志芳说,“时不我待,今年,我要跑得更快,让更多的好消息落地新区。”(陈雪柠 刘冕 朱松梅 潘福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