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行业规划

北京市城市管理“十三五”时期科技信息与标准化发展建设规划

日期:2017-11-02

“十三五”时期(2016 - 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北京市城市管理领域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智慧城市管理、强化法治思维的攻坚五年。

“十二五”时期,以保障APEC会议和国庆65周年等大型活动为契机,北京市城市管理领域在科技、信息化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和城市环境中一些痼疾顽症仍未有效解决,区域性差距明显,同时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城市管理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紧密围绕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和环境建设核心业务,依托科技、信息和标准化技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城市管理领域“杂”的特点,以“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标准化、全局问题系统化”为基本思路,以应用需求为主导,以客观数据为基础,以数据整合、功能整合为途径,以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最大程度地收集、整合和利用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提高跨部门、跨行业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为实现首都环境整洁优美、和谐有序、服务完善、运行高效的目标提供必要的手段,从而有利于进一步转变城市环境建设理念,不断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精细化、信息化、便利化水平,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适应城市管理的新常态。

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首都标准化战略纲要》(京政发〔20113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与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标准化和计量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市城市管理委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在深入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北京市城市管理“十三五”时期科技信息和标准化发展建设规划》。本规划是“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城市管理科技、信息和标准化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

本规划五个部分组成:一是“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回顾;二是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原则;三是主要任务;四是重点项目;五是保障措施。


第一部分 “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果

“十二五”期间,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APEC、国庆保障等重点任务和专项工作,结合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和首都城乡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科学有序开展科技、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首都城市管理的科技信息和标准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和其他省市相关部门相比,整体水平全国领先。

(一)科技发展的主要成果

“十二五”期间,在北京市科委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城市管理领域开展了大量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平台构建和组织管理模式探索等工作,为提升城市管理领域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着

“十二五”期间,针对城市管理领域发展中的重大需求,组织实施城市管理领域攻关项目课题120余项,市级重大项目10余项。内容覆盖了首都环境建设管理、生活垃圾处理与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燃气热力地下管线相关城市运行保障、信息化城市管理等城市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

按照国务院和市政府关于“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要求,结合城市管理领域工作实际,组织修订了《北京市城市管理管理委员会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规定》,积极推进科技研发、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有机结合,实现100余项科研成果在城市管理各行业实地转化应用,取得积极成效。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对行业发展的服务和支撑作用,有效提升了市政设施技术应用水平。

建立“科研课题管理系统”,实现了委内科技课题和项目申报、审批、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价,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十二五”期间,实现了科技课题全程网上办理;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了市政行业科技成果库,目前将科技成果梳理入库,在委内初步共享。

2.科学普及社会参与度日益提升

作为北京市科普联席成员单位,围绕首都城市环境建设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了多次垃圾减量、燃气使用安全、供热计量改造等主题科普宣传,在一年一度的北京市科技周期间组织开展专题展览展示、社区宣传、实地参观等宣传活动,以科普工作推动城市管理领域的社会参与,每年的参与人数超过5万人次,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充分发挥城市管理领域科技资源的科普教育功能,加强科普设施建设,组织推荐了多家行业单位申报北京市科普基地。其中,环卫集团一清分公司的小武基大型固废分选转运站和北神树卫生填埋场被北京市政府指定为重点对外参观单位;市城市管理委培训中心作为我市首家城市管理领域的科普培训基地;北京市燃气集团研究院的燃气户外安全展示实验室被列为北京市科普旅游定点单位。

3.科技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在每年一度的北京市科博会期间,参与举办“科技创新和城市管理论坛”,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社会公众,以主旨演讲、圆桌对话、在线交流等形式热议城市运行管理和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得到了公众认可,成为科博会品牌论坛之一。

会同市外专局,组织开展“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绿色城市组交流活动,就垃圾处理、供热节能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邀请英国伦敦前市长约翰·罗斯先生等外国专家,就“世界城市与首都建设”进行主题交流活动;通过出国考察、人员培训、交流研讨会、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多个国家及城市的科技交流;举办了“城市管理科普知识动漫创意大赛”、“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高级培训班”、“世界厕所峰会”、“京台环境工程技术论坛”、“全国道路除雪会议”等系列科技交流活动。

4.专家智力作用日益凸显

结合首都资源优势,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战略规划和重大决策制定、技术发展应用研讨、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

建立了城市管理领域专家库,目前库内汇集了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一线企业等实力雄厚的专家学者900余人构成了市政行业专家咨询体系,成为行业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科技服务支撑力量。

(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成果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城市管理领域依托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管理理念,逐步改进城市管理方式,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在维护首都环境秩序、改善城市面貌等方面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随着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得到稳步发展。“十二五”末,城市管理委及直属事业单位已经形成了覆盖5类网络、安全可靠的城市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5类网络包括:政务外网、互联网、政务内网、涉密局域网、办公局域网。政务外网承载了市城市管理委及直属事业单位的多数核心业务、纵向政务信息系统和横向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互联网主要运行互联网门户网站、邮件系统和部分面向公众的业务应用系统;政务内网,主要运行电子公文、信息通知、行政业务处理等。涉密局域网,运行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局域网,仅面向城市管理委内部的应用,如财务应用、OA应用等。对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资源、数据库资源进行了整合,初步建设了虚拟化应用部署支撑环境,基本满足了城市管理委信息化应用对基础设施环境的要求。

市城市管理委及直属事业单位共建设9处机房,委内目前有三处机房,分别为:位于主楼层的政务外网机房、位于一层的互联网机房、位于西办公区的机房。相关直属事业单位根据业务的需要也建设了若干机房,主要包括: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机房、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机房、北京市公用工程质量监督公用站机房、北京市使馆清洁运输管理处机房、北京市锅炉供暖节能中心机房、北京市市政管理高级技术学校机房。

2.城市公共设施运行数据中心框架建设完成

针对各个系统自成体系,数据库资源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和数据标准等问题,市城市管理委对41个政务外网系统数据库进行了梳理整合,初步建设起城市公共设施运行数据中心。

“十二五”末,在数据梳理的基础上,已经形成18个物理数据库,564个空间图层,398张业务表,完成了359个用户的数据整理。整合建立应用数据库1套,GIS数据库1套,数据库实例4个。目前,所有数据存储总量为22.6T,年增长量约1T

依托城市运行监测系统,建设了城市管理运行体征数据库,实现了各类数据资源的整合,为实现逐步构建和广泛积累城市管理领域的数据资源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建设数据交换平台,改变了以往数据交换各自为政、难以共享的局面,打通了各系统间信息交流共享的渠道。

3信息化全面支撑城市管理精细化管理

“十二五”期间,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城市运行监测系统、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3个市级系统和各业务应用系统平稳运行,信息化对城市管理精细化管理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着。

1)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2015年底,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了与11个区级平台、33个城市管理相关委办局、26个公共服务企业、市政府信息平台和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对接。划分城市管理网格38719个,覆盖了170个街道(乡镇、地区办事处)3962个社区村,重点,监管7大类101小类城市部件。2005年投用以来,全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累计立案4200万余件城市管理问题,结案率92%

2)城市运行监测系统。采集和整理了包括水、电、燃气、供热、交通、环境、防汛、金融、气象等12个方面共316项城市日常运行体征指标,涉及全市38个委办局和企事业单位以及21个属地政府,每日城市运行监测综合信息已作为市政府《值班快报》的重要内容,市领导通过监测平台可实时掌握全市城市运行的基本状况。2008年投用到2015年底,共向市政府《值班快报》报送信息2700多期。

3)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自2009年投用到2015年底,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录入了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信、电力、路灯等7类城市地下管线和长输管线数据4.3万余公里形成了综合地下管线图,可用于指导地下管线敷设、地下管线管理、抢修预案管理等,能为事故抢险提供事发现场的地下管线的高程、垂直、水平方向的断面图,亦可提供事故相关的预案图档、事故抢修过程相关的图档信息以及历史相关的事故抢修信息。“十二五”期间,增加面向管线挖掘工程的综合协调功能,在地下管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4)各业务应用系统。目前,我委已建成41个业务信息系统,涉及环卫、燃气、供热、地下管线、户外广告、城市照明、信息化城市管理、首都环境建设、城市管理综合管理等9个方面, 在城市综合管理、城乡环境建设和城市运行保障等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服务作用,全面支撑了城市管理精细化管理工作。

4.信息化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

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深度变革和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市城市管理领域正逐步形成业务驱动和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业务和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深度协同,物联网技术、云平台、卫星遥感、移动技术等逐步应用到城市管理领域业务工作中。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城市管理委及直属事业单位在多个领域应用了物联网技术,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电路集成卡计量系统,采用智能IC卡体系作为解决生活垃圾物流的记录与监控的措施,在垃圾源清运点及垃圾处理设施点,利用POS终端机、读卡器和智能卡获取物流信息数据,全面的记录和监管北京市生活垃圾的运输、转运和处理阶段的全物流过程,实时采集生活垃圾来源地、运输单位和处理设施的信息数据。为生活垃圾的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系统资源,在遥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城市管理领域的需求,每个季度由“北京一号”小卫星等其他多源遥感卫星提供的全市市容环境监测成果报告,为指导区县开展市容环境治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为指导全市长输管道安全监管提供重要的客观数据。目前,卫星遥感监测已经成为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加强市政业务管理的重要手段。

云计算技术应用。北京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由核心支撑网络体系、网络安全支撑体系、物理设备支撑体系、服务门户、运维管理平台、应用发布平台组成。市城市管理委建设的“北京市建筑垃圾车辆运输管理系统”依托北京市市级政务云平台运行。

(三)标准化发展的主要成果

“十二五”期间,在市政府和市质监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城市管理领域将标准作为科学技术传播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桥梁和媒介,标准化工作发展迅速、成效显着,有力支撑了市容环境建设和城市公共设施运行管理,为行业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完善市容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1.标准制修订工作力度加大

目前归口管理标准共有66项,“十二五”期间组织制修订并发布的标准有45项,其中20112013年发布标准13项,2014年发布标准17项,2015年发布标准15项,标准制修订数量明显加大。标准制修订的领域涵盖了我委职能的各个行业,其中环卫领域标准有21项,燃气领域标准有3项,供热领域标准有4项,市政管线领域标准有4项,照明领域标准有8项,环境建设领域标准有5项。

为适应精细化管理要求,标准编制工作正实现“三个转变”,即标准的内容正由操作层面的技术标准为主,向宏观层面的过程监管标准为主转变;标准的类型由单一标准为主,向系列标准为主转变;标准的技术指标由定性要求为主,向定量要求为主转变。重新修订了《北京城市管理学会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规范了标准化工作任务,即在城市管理领域内开展标准研究、标准制修订、标准实施及监督、标准体系建设等标准化活动;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市城市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城市管理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的支撑作用;完善了标准化工作流程,将标准制修订过程分为起草、征求意见、预审、送审和报批5个阶段,强化了各个环节的管控,扩大了标准征求意见的渠道,加强了标准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初步建立了开放的标准形成机制,鼓励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承担或参与标准制修订,城市管理领域标准化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不断发展。

2.标准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2008年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对城市管理领域标准体系中的标准进行了调查梳理。城市管理领域标准体系中已有各类标准508项。除去已经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地方标准,与我委综合管理职能不完全对应而未应用的5项具体技术标准和已废止的18项标准外,目前,体系中常用的标准有485项。按标准级别划分,国家标准190项,行业标准186项,北京市地方标准109项。按行业领域划分,环卫领域111项,供热领域178项,燃气领域146项,市政管线领域14项,城市照明领域31项,信息化城市管理3项,环境建设2项。后继对标准体系进行了维护更新,补充后共收集标准2783项。为今后修改完善各子体系结构,按期更新标准体系,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提高了标准的科学性、协调性和适应性。

3.标准实施效果明显

五年来,组织标准宣贯培训43次,培训人数7357人次。目前,归口管理的地方标准共有66项,这66项标准与城市管理领域实际工作联系密切,较好地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开展,有力支撑了首都城乡环境建设管理、有力支撑了城市公共设施运行、有力支撑了城市精细化管理。

《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的发布实施,为《关于开展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改造与新车购置工作的通告》和《关于印发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改造新车购置及资金补助实施办法的函》等3个文件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自2014年投用至2015年底,全市按照此项地方标准更新改造并投入运行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达到8053辆。完成改造的车辆符合本市地方标准要求,有效地控制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遗撒泄露、乱倒乱卸等违法违规行为,降低扬尘污染,为治理城市的固疾顽症提供了保障,为首都大气污染治理做出了贡献。

《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规程》和《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技术要求》发布实施后,从改造技术角度规范了供热计量改造项目实施,明确了供热计量改造作为一项系统节能改造,规定了计量装置和温控装置的技术要求,改造项目一般节能率为10-15%。按照年度热计量供热面积1亿平方米测算,一个采暖季每平方米节能量折合燃气约0.9立方米,每年全市可节约燃气9000万立方米左右,显着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发布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节能和环保效益。

发布实施了《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管理规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管理规范》、《生活垃圾堆肥厂运行管理规范》、《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管理规范》、《粪便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规范》、《生活垃圾粪便处理设施环境监测规范》6项标准。该系列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堆肥厂、生活垃圾焚烧厂、粪便处理设施的工艺运行、设备车辆、计量信息、在线监管、环境保护、安全运行、节能减排和对公众开放的管理要求,是环卫设施运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今后环卫设施运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在燃气领域,标准在规范企业安全管理、加强燃气经营许可(许可前准入和许可后监管)、管网作业更新改造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二、“十二五”期间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城市管理领域的科技信息和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但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领域的内外部工作环境发生的变化,现有的科技信息和标准化的发展适应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和环境建设新常态的能力尚显不足,与市委市政府对首都发展的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很多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积极应对、妥善解决。

(一)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性

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性,呈现碎片化。长期以来,城市管理领域各个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开展了“城市管理领域智慧城市管理顶层设计,但各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分散,系统碎片化现象严重,尚未根据业务领域要求和特点,形成信息化建设需求的统一认识。

系统之间数据资源共享困难,基础数据一致性较差。目前各业务应用系统间数据共享,以及与其他委办局之间的数据交换都存在信息交换渠道不畅的现象,导致系统之间资源共享困难。同时,存在信息化项目建设内容交叉重复、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二)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亟待优化

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亟待优化。目前,城市管理领域的核心机房已经没有空余空间,无法以原有方式容纳新的系统。而且,现有软硬件环境、存储空间不足,急需升级、扩容。不同业务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利用率水平参差不齐,系统的升级、扩容、改造压力很大,一些闲置系统仍然占用着大量软硬件资源。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暴露出一些老旧系统原有技术架构陈旧落后,安全措施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与此同时,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亟待提高。整体系统在安全防护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有待形成一个策略、组织、技术和运维相结合的长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分析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对现有数据资源的整理和挖掘不够,部分业务信息系统采用手工录入,数据采集效率不高、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下一阶段应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着重提高信息自动采集、自动处理的能力,提高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缺少可靠、灵活和动态的预测和预警模型。目前,城市管理领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利用大数据技术欠缺,为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和环境建设提供前瞻性、主动性的预判、预警和应对策略。

(四)城市管理领域内标准体系不完善

城市管理领域内标准体系参差不齐。环卫、燃气、供热、照明四个行业标准子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与此同时,其他行业标准与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市政管线、环境建设、信息化城市管理和户外广告等行业标准制修订缺口较大,标准子体系不够健全。

全社会对标准基础作用的认知度不够。其中有社会宣传的力度不够的原因,也有行业企业自身对标准化的支撑作用重视不够的原因,制约了标准基础作用的发挥。

(五)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缺乏对新技术的收集和推介手段。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城市管理领域,缺乏有效的手段来收集、整理最新科技成果和相关信息,从而为我所用。

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主动性不强,新转化应用水平不高。在前沿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方面,城市管理领域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三、“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市城市管理领域的科技信息和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但随着科技进步、信息技术发展、城市管理领域的内外部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现有的科技信息和标准化的发展适应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和环境建设新常态的能力尚显不足,与市委市政府对首都发展的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提升空间,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积极应对、妥善解决。具体表现在:

1.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业发展水平与城市管理要求还不够协调,经济利益与城市管理矛盾交织,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城市管理薄弱地区,甚至发生失管现象,导致形成“城市病”。城市管理职能调整和城市副中心建设,使得城市运行管理和环境建设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科技、标准和信息化对城市管理支撑服务作用日益凸显。

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离不开科技、标准和信息化支撑,没有业务流程和作业规程的标准化,没有准确、高效的信息新技术等手段的辅助,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目标便无从谈起。“十三五”期间,亟需通过数据信息整合,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2.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诸如网络与信息安全、电信诈骗、金融安全等新的风险也不断增加,应对安全威胁的难度不断加大。

随着宽带网络的建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等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数据服务模式的应用,在提升城市管理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将是城市管理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此外,城市管理领域还面临如何紧跟科技发展和时代潮流,及时推介引进新技术成果的挑战。

3.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及冬奥会的需要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逐步实施,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及举办2022年冬奥会,对城市管理各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京津冀地区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化互认对接等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城市管理领域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和标准化管理等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城市管理领域的科技、信息和标准化建设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这些新特点将成为未来几年的新常态科技、信息和标准化建设的技术、理念、理论、模式,以及评价标准等都已发生或将发生重大变化,需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筹划。因此,面对新常态十三五期间的城市管理和运行将不能再沿用原有的发展模式,而是要突破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发展的新动力,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来探索和实现对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确保城市公共环境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

1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这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技、信息化和标准化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2.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推出《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积极推动首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民生重大需求提供科技支撑。其中对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等提出得到极大关注。明确要求提升水、电、气、热、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运行信息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预测预警和风险研判能力,开展地下管线及其生存环境的探测检测、远程监控及物联网新技术感知设备的应用。

3.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支撑城市管理新常态的重要手段。20164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发挥“互联网+”优势,推进信息化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IT浪潮风起云涌,在未来几年将重塑传统的信息化应用模式,数据应用将成为智慧城市管理的核心。

4.中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提出: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将极大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城市管理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升级和迁云步伐,有力推动城市管理政务数据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津京冀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推进相关领域机构资质互认、检验结果互认和标准化工作。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与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为重点,不断强化标准的创制、实施与监督,不断提高标准的系统性与协同性,不断完善标准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城市管理与服务标准体系,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工作在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雄安新区建设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紧密围绕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和环境建设核心业务,持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

以科学技术为引领,坚持需求导向,以转化应用为目标,依托新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前沿科技信息和新技术,汇集领域内专家智库,为城市管理各行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保障;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北京市市级云平台为载体,以网络安全为保障,整合升级现有信息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相关行业管理全流程覆盖,提高跨部门、跨行业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

以标准规范为支撑,坚持服务导向,以试点示范为抓手,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促进标准对接和输出,加快完善城市管理与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助力城市管理行业精细化管理;

通过技术手段创新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不断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科技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适应城市管理的新要求,为实现首都环境整洁优美、和谐有序、服务完善、运行高效的目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二、发展目标

2020年,城市管理领域科技、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发展目标和预期指标是:

——为首都环境建设与城市管理提供科技支撑。结合清洁空气行动,开展燃气锅炉氮氧化物达标排放关键技术、新型天然气化学链燃烧技术、道路清扫保洁新工艺等研究;结合资源循环利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餐厨垃圾处理及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垃圾处理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结合城市环境建设,开展复合型路灯杆技术、环境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管理标准国内外比较研究;推动建设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和环卫新技术孵化基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地下管廊相关行业先进技术和工艺转化与应用,进一步增强城市生命线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落实推进首都城市管理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交流,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围绕重点工作,不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创新科学普及方式与手段,提高科普队伍人员素质,以科普工作推动城市管理领域的社会参与。充分发挥行业自身优势,推进全民素质纲要规划实施。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通过收集整理科技信息、组织培训、座谈研讨、专家咨询、技术攻关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科技交流。

—— 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为契机,按照北京城市副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以集约化建设为指导,以北京市市级政务云平台的应用为重点,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实现相关业务系统向云平台的有序迁移。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城市管理大数据中心,建设视频联网共享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不断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提升应急响应、事件快速处置能力,加强安全监控,确保政务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建立规范的正版软件工作制度,实现城市管理领域行政办公及业务应用系统全部安装正版软件。

—— 信息化支撑城市管理精细化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制定城市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案,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整合升级电力、燃气、供热等能源领域现有应用系统,不断提高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提高行业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和精细化决策支撑水平。加强环卫业务领域现有信息系统整合应用,推进“智慧环卫”平台建设,实现环卫行业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全流程管理。建设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系统,推进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综合管理系统和地下综合管廊管理系统建设。依托城市道路照明监控系统、景观照明监控系统等信息化基础,建设“智慧城市照明”平台。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调度指挥平台,网格化城市管理在城区和远郊区县(“6+10”)实现建成区全覆盖。

—— 稳步推进重点行业的标准化建设。 “十三五”时期,着力完善城市管理领域标准体系,重点开展能源运行(电、气、热、安全应急 )、环境卫生、城市管理(市容景观、广告、照明、网格化)、管线管廊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制修订相关标准30项以上,加强对发布时间超过5年的标准的修订工作,修订率达到60%以上。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以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为抓手,引导城市管理领域相关行业的地方标准与天津和河北等地区对接,促进京津冀地区在相关行业标准的共编互认、共享互用。

三、实施原则

1.立足全局,适度超前。围绕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把握国际发达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新趋势,突出城市管理行业科技信息和标准化发展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服务全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整合委机关和事业单位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与市相关委办局和区县城市管理委数据对接与共享。制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分清主次,把握主流。

3.脚踏实地,注重实效。遵循科技信息和标准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北京市乃至全国科技发展基础,以及北京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管理领域科技信息和标准化发展的实际需求,重点研发、引进、转化一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通过试点示范推进成果转化落地。

4.集中资源,突出重点。整合各部门科技信息和标准化资源,重点解决环境卫生管理、燃气供热管理、市政应急处置等城市运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各类资源的最大效益。

5.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开展城市管理科技信息和标准化工作,坚持政府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领域科研攻关、标准制修订等工作;通过门户网站开展社情民意互动活动,引导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近年来,城市管理领域的科技、信息和标准化的发展建设经历了从点到线、连线到面、由面到体的发展过程。尤其在信息化领域,从在局部和部门内部开展(点的应用)为起点,逐步建立面向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线的应用),继而以实现委内相关单位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上的应用,最后与相关委办局逐步实现价值链一体化、多层面垂直一体化的,使得业务得到立的支撑。目前,城市管理领域的科技信息和标准化的建设,板块化特征凸显。十三五时期,北京城市管理领域科技信息和标准化的建设发展,必须结合业务的特点和实际需求,重点围绕首都城市运行、市政管理、环境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化和标准化的支撑作用,在综合管理、智慧市政、网格化城市管理、环境卫生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一、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以北京市城市管理领域科技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首都城市环境建设、行业节能环保和城市运行管理,引进吸收与转化利用相结合,汇集前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组织开展系列科技推介交流和科普宣传活动,加强新技术成果的示范应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促进城市管理领域行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一)垃圾分类、处理和环卫作业关键技术研究

按照“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总体要求,以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为指导思想,以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有效提升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水平。在垃圾处理、环境整治与美化亮化、城乡环境建设等领域促进一批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开展基于降低道路扬尘的车载路面清洁监测设备研制与示范应用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垃圾分类应用研究与示范;开展高杂物餐厨垃圾预处理及固态高温厌氧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针对PM2.5的道路清扫保洁新工艺新技术研究与示范; 为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卫生建设水平,积极推进“科技北京”建设。

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设计建设符合规范、具有特色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和环卫机械产品检测鉴定中心,配备所需的检测设备、检测环境和软件条件,检测人员经过规范培训后进行以二恶英分析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监测工作。最终建立首个针对生活垃圾焚烧行业二恶英分析为主的北京市生活垃圾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烟气、飞灰、炉渣、水等产物的二恶英检测工作。能够提供北京市现有、建设中和规划建设的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炉烟气、土壤、水体等的二恶英检测及分析服务。能够为北京城市管理委监管生活垃圾焚烧二恶英排放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一支检测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二恶英检测及分析队伍。

(二)能源领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

充分发挥供热、供气、电力、城市照明等行业领域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智能电网、供热计量、供热供气节能、城市照明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成熟、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展“新型天然气化学链燃烧技术及示范”、“燃气锅炉NOX达标排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形成一批示范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行能耗效率,推进“绿色北京”建设。

开展“基于气候条件的冬季天然气需求量预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开展气、热、电联调,在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智能化的应急指挥方案,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三)城市管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的系统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从可量化、可采集、可处理、可分析等要求,建立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估方法,为构建长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供有力支撑。

开发路灯设施的综合利用价值,开展复合型路灯杆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整合城市服务信息,提供综合服务载体,满足电动汽车充电、无线网络、城市景观等功能需求,让城市服务更便捷、更完善。

开展无线通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探索无线通讯技术在架空线入地和胡同环境整治方面的试点应用。

(四)新技术跟踪推介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集聚一批城市管理领域的科技专家和企业,建立领域的专家智库。研究和跟踪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加强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市科委、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和沟通,定期召开相关的技术应用推广研讨会,实现“政、产、学、研、用”的结合,培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管理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以应用需求为主导,以大数据建设和应用为基础,以数据整合、功能整合为途径,以公共服务云平台为载体,以系统迁云为契机,有序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业务信息系统升级整合和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推进城市管理业务系统在移动互联方面的应用,提高跨部门、跨行业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断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便利化水平,为政府、企业和市民提供全方位的城市运行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感知北京、智能城市管理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有序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

以整体搬迁至通州城市副中心为契机,按照城市副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以集约化建设为指导,以北京市市级政务云平台的迁移和应用为重点,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实现新建非保密信息系统的全部上云、已建系统逐步整合和迁移。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内网的建设和应用,逐步形成电子政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三大网络相互隔离,相互补充,共同承载城市管理信息应用的网络布局,根据智慧北京要求,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集约建设,减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市级政务云平台为主体,构建城市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相关业务系统向云平台的有序迁移。

2.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市网信办、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市机要局、市保密局等关于网络安全建设的相关要求,提高安全防护技术能力,加强安全监控,确保政务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建立长效的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安全责任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建设,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信息安全持证上岗等制度。

依托北京市市级政务云平台,加强信息安全动态监测,提高应急处置及容灾备份恢复能力,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至“十三五”末,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城市运行数据中心和计算平台的安全备份。

推进软硬件产品的国产化和正版化进程。推进安全可控技术的应用推广,先期以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安全设备、软件设备等信息系统基础软硬件为重点,逐步拓展到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领域。

3.建设城市管理领域大数据中心

统筹城市管理领域基础数据资源,梳理委内各业务领域相关数据和信息资源的使用需求,同时与相关委办局之间进行数据信息共享的实际需求对接,打造集约共享的大数据中心。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采集、分类、使用及管理标准,并进行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将委内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科研成果、项目成果等进行整合和分类、分级展示,实现数据资源“一次采集、多次使用;一方采集、多方使用”,促进共享、利用。

加强日常办公、人事、财务、计划、科技信息等综合管理相关领域内已有信息化成果的优化、整合,打造统一的城市管理数据资料中心,逐步推进相关子系统建设,形成集党建、监察、人事、法制、财务、计划、宣传、科技信息、交流、后勤、培训等为一体的信息化工作支撑环境。整合委内各业务领域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各类信息资源,建设综合信息资源库,并按照多种维度、多种角度管理及使用需求进行分类、分级展示,提供多维统计与分析功能,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

推进城市管理领域各业务系统在移动互联方面的应用,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提升业务系统的支撑层面向纵深发展,推进办公系统向智能终端的推送与展示功能应用等。

4.建设城市管理二级高清视频联网与共享平台

按照“雪亮工程”任务部署,运用视频监控、现场视频采集、无线图传等技术手段,完成城市管理图像信息的前端建设、图像汇聚、资源共享联网和平台应用系统的建设,监控城市运行保障、环境卫生保障、首都环境建设等重要场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优化社会服务质量,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与市一级图像信息平台和行业图像信息平台联网共享应用,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维护城市管理秩序,实现城市管理图像信息的“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二)能源运行领域主要任务

1.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平台

整合现有城市运行监测系统、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和能源运行综合监测系统,建设综合的城市运行管理平台。

能源运行综合监测系统。统筹考虑煤、电、油、气、热、运等方面能源运行监测、预测、预警等工作需求,建设集能源运行指标数据采集、加工处理、监测预警分析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能源运行综合管理平台,及时掌握电力、燃气、热力、成品油、煤炭、运输、气象等领域运行情况,为各级管理部门分析研判能源运行态势提供准确可靠的技术支撑。逐步完善煤改清洁能源运行平台,打造城市能源运行综合管理平台。

城市运行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现有水、电、燃气、供热、交通、环境、防汛、金融、气象等城市日常运行体征指标采集,加强与相关委办局、企事业单位以及属地政府的沟通协调,丰富作为市政府《值班快报》的每日城市运行监测综合信息内容,全面掌握全市城市运行的基本状况。

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集成了燃气、热力、供水、排水、电力各企业相关数据(实时数据和业务数据),完善了运行数据的采集。已建城市生命线运行相关数据和新建的企业物联网数据的三级汇聚和传输,即企业级接入、专业级集成、市级核心汇聚。下一步完善相关软硬件基础设施,丰富数据采集的种类,扩充对实时城市生命线运行数据的采集,整合城市生命线应急保障信息,提升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展示功能。

2.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安全应急管理平台

依托全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及网络,利用高清视频监控、网络传输、网络存储、智能图像处理识别等技术,构建城市管理应急安全视频影像系统,完成对大量视频数据的分布式存储、传输和自动处理,实现对城市管理相关行业的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实施远程监控,以应对各种突发应急事件以及自然灾害、恶劣天气等情况。

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和单兵、车载视频采集终端,实现应急现场视频采集与传输,并与城市管理应急安全指挥调度系统和应急安全视频影像系统对接,实现应急现场视频监控的快速部署、快速传输,为领导和各级部门决策指挥、快速应对提供真实、准确的现场情况。

整合各类城市管理应急事件处置相关的监控信息、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信息、资源信息、危险源信息、应急预案和指挥通信调度系统,建立城市管理应急安全指挥调度系统,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实施,决策信息完整准确、指挥顺畅、各种应急力量调配有序,保证应急事件的管理反应迅捷、决策科学、处置到位。

3.升级燃气行业信息管理系统

重点围绕燃气供应、设施建设、行业监管、用户服务等工作,从市区两级燃气建设规划管理,行政许可、燃气企业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安全生产、重点工作任务及各区机构人员等信息共享,重点工程及项目进度监督,行业安全检查,行业数据统计,用户服务和市区互动等方面,通过整合拓展现有燃气管理业务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市区交流工作平台,逐步实现与各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政府部门开展行业信息交流及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提高燃气行业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各区应加大燃气安全资金投入,不断提升燃气行业信息化及新技术应用水平,加强对本区燃气供应及使用安全的监管。

4.升级供热行业信息管理系统

在原有供热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基础上,以供热企业、供热用户和供热设施为核心管理和服务对象,逐步扩展功能应用,进行精细化、动态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市级、区县、供热单位三级供热服务综合管理系统,打造供热管理综合数据中心及能耗监测中心,逐步开展供热业务决策支持系统及考核评价系统建设,促进行业精细化管理和节能减排,不断提高供热服务水平。

5.建设电力行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结合电力行业管理职能,搭建综合服务交互式平台,开发运行负荷态势、电量统计分析、电力市场化交易和节能效果展示等功能,形成“政府在线监管、供给侧科学调控、需求侧主动响应、电能服务商积极参与”的良性循环体系,最终达到精细化电力和电源点行业管理的目的。

(三)城市管理领域主要任务

1.建设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系统

运用二维码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建设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统一规划、动态管理与协调共享。完善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信息化管理标准体系,为我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信息化管理奠定信息化管理标准基础;建立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信息资源库,整体掌握我市每一处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样貌、日常保洁、维护等管理情况,实现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精细化管理;建立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两级管理、统一监管、户口唯一”的管理体系,重点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均需领取“电子户口”,形成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有效的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市市容环境水平。

2.升级改造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

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市区街三级体系,实现街乡镇、区、市三级平台数据的实时共享传输;研发 “政府+企业+市民”多位一体的城市管理移动APP,建立扁平化的面向各级部门的联动办公、协同综合管理平台,推进网格平台的智慧升级。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设施信息和公共基础服务,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加快网格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逐步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

加快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信息整合。推动基础数据共享应用平台的建立。建立部门数据公开、数据共享的常态机制,加强基础数据资源共享,增强监督、管理、作业与执法多部门间的协同性。逐步统一部门基础数据编码,将网格化城市管理基础数据、专业部门网格基础数据和信息平台关联数据联网,建立实时查询连接。

推进公共服务信息上网。利用网格管理部件信息资源,推进邮筒、公厕、报刊亭、加油站,液化气站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信息上网,逐步扩大公共服务数据信息上网范围,优化公共服务数据信息上网服务模式,推进全市信息资源整合,促进数据信息的多向沟通交流。

3.建设城市环境建设综合管理平台

依托现有首都环境建设检查考评系统、环境建设公示系统等,建设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综合管理平台。

完善首都环境建设检查考评系统。进一步完善市容环境规划、建设、综合检查及考核评价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掌握全市环境建设问题数据,研究建设市、区、街三级监督检查和考评系统,实现区县动态检查、定期考评、实时上报和对考评结果的智能分析等功能,从而进一步完善三级检查考评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完善、运转高效的检查考评体系。

升级完善户外广告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移动测量、移动图像采集分析、三维GIS、实景3D、物联网、环境感知、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户外广告牌匾标识空间位置、分布密度、造型规格、形式内容、设置单位、规划时效等进行身份管理,对全市标语宣传品的布放点位实现围栏控制和信息化备案,全面推动我市户外广告管理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发展。逐步建设一个集两级控规详规在线申报审查和展示,设施身份和使用权、出让权档案检索查询,日常运维情况动态更新,巡检轨迹自动记录,新增违法设施智能发现,案件执法跟踪督办,安全检测隐患排查综合监管,安全应急实时调度,市民在线查询举报的全市户外广告标语宣传品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全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范、管理精细、规划统筹、执法高效的全过程监管和社会参与、数据共享、资源融合的工作局面,全面提升户外广告设施品质和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使户外广告设施成为彰显城市发展品质和市容景观的元素。

升级小卫星监测数据服务系统。继续深化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与城市管理业务应用的衔接,利用北京2号小卫星等其他多元遥感卫星提供的高精度和高频度数据支撑,建设小卫星监测数据服务平台,拓展对市容环境、大型垃圾渣土堆放点等环境脏乱点的检查手段,逐步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整合完善城市照明设施设备监控系统。基于原有的城市道路照明、景观照明监控系统,利用物联网、RFID、智能传感采集、智能视觉处理及后续新发展技术,推广应用照明设施设备智能监控、监测,稳步拓展城市照明设施设备监控范围,在配电室标准化监测、箱式变防盗监测、单灯监控等各方面全方位监测城市照明设施运行状态及运行环境,完善控制手段,提高设备设施的稳定性;推广应用多功能路灯杆,整合城市景观,实现一杆多能;顺应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配套建设符合战略定位和功能需求的城市照明监控系统;进一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监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构建基于城市照明定量指标的监控体系,推动城市照明精细化管理由定性向定量转变。

升级完善城市照明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在现有系统基础上,以资产、计划、巡检、抢修、便民服务等业务为重点,梳理业务流程和作业标准,加强主要专业移动作业端应用管理,不断完善覆盖全专业、全流程的城市照明生产运行管理系统,为及时高效的照明保障提供信息化支撑。

(四)环境卫生领域主要任务

对现有建筑垃圾车辆运输管理系统、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及循环利用共享平台、基于北斗的环卫保障车辆车载监控系统等进行优化整合,搭建智慧环卫综合管理平台。

综合运用物联网、移动计算、卫星定位、视频监控、智能标识、实时作业记录、精确测量等手段对环卫管理所涉及到的人、车、物、事进行全过程实时管理,实现对垃圾、渣土、餐厨垃圾等收集、运输、处置与再生资源回收等进行全程监控,实现有效的交互协同、量化统计、调度指挥、评价考核等功能,用精确的数字来评价、监督环卫作业质量,降低环卫运营成本。

运用感知网络、信息融合、图像处理、图像特征识别技术,建立环卫设施智能监管系统,实施对环卫设施的作业区监管、污染物监管、生态环境监管、安全应急监管。按照“市级统筹、属地负责”原则,我委负责组织建设市级环卫设施运行监管平台,并制定标准,明确数据报表格式、采集频率、传输方式等内容;各区和相关企业负责组织建设属地环卫设施大气、污水、运行状况数据采集系统,并传输市级环卫设施运行监管平台。

建设市级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系统,建立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统一数据结构和接口标准;研究建立与相关委办局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信息化、精心化管理。

根据我市环境卫生作业预算定额日常管理需求,建设北京市环境卫生作业预算定额应用管理系统,实施对我市环境卫生作业定额的精准管理。

逐步建设智慧公厕,完善公厕基础信息,建立公厕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物联网技术,试点建设“互联网+厕所”:通过联网实现公共厕所的人机互动和大数据采集,并在这一基础上派生出厕所人流统计、数据分析、智能导厕、辅助优化公厕布局等功能。研究建立智能化在线监测系统,智能化公厕除臭系统,将在线数据与除臭系统共建,实时监控公厕内容环境空气质量,出现异味超标等问题,可自动进行除臭,确保公厕室内环境质量达标。推广使用具有智能感知功能的洁具、厕纸盒、照明灯具、无障碍设施等,在保证公厕服务品质的同时提升节能环保力度在节能环保的同时提升公厕的服务品质。

(五)地下管线管廊领域主要任务

1.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

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地下管网的基础数据库,重点推进基于GIS的地下管线突发事故及安全防护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地下管线事故发生、现场会商、事故进展、事后总结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形成集地下管线综合协调管理业务以及燃气、供热、电力、城市照明、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地下综合管廊等行业管理业务等应用为一体的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系统,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移动技术等手段不断提高地下管线的管理水平。

做好与市规划委地下管线数据库的对接。积极协调市规划委等相关单位,推进“北京市地下管线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工作,打通底层数据通道,为下一步全市地下管线空间数据的共享、对接,数据更新、完善,以及市政管线综合协调管理和各行业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2.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管理信息系统

启动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逐步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综合数据中心,建设集基础数据统计、审批备案、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执法、问题举报及处理、应急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支撑信息平台,依托平台开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相关工作。

3.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系统

制定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管理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提高管廊智能化监测管理水平。管廊建设运营单位要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信息管理系统,与入廊管线单位要及时更新、共享信息。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技术,探索建设市、区两级地下综合管廊信息管理系统,与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系统对接、共享,与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智慧城市融合,实现地下综合管廊的可视化管理和智能监测。

(六)其他任务

建设城市管理社会化宣传教育系统。整合城市管理新闻宣传、舆情分析、社会动员和社会教育职能,建设覆盖城市管理全系统的,集影像资料无线传输、新闻报道收集归档、网络舆情监测分析、自媒体直播发布、志愿者管理、社会教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共享的社会宣传教育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宣传工作信息化水平。

三、标准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城市管理领域将结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标准化与计量发展规划》,以治理“城市病”突出问题为导向,以标准研制为基础,以标准应用为重点,加快重要行业标准制定,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城市管理与服务中的功能与作用,为加快首都城市管理现代化,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一)健全城市管理领域标准体系

1.完善城市管理领域标准体系框架

根据市城市管理委职责的调整和城市管理领域的发展,完善修订城市管理领域标准化体系框架,科学表达各类型、各层次标准的内容、内涵与衔接关系,明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布局和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构成,留足地方标准对接空间,逐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覆盖全面、定位准确的标准体系。

2.完善现有行业标准子体系建设

抓住城市管理管理关键环节和关键指标,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监管运行的全流程,统筹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展能源运行(电、气、热、安全应急)、环境卫生、城市管理(市容景观、广告、照明、网格化)、管线管廊等领域体系的研究与建设,更新现有行业标准子体系,补充电力、管线管廊等子体系内容,制修订相关地方标准30项以上,努力形成一个全覆盖、相对完整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开展标准的复审和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复审率和实施情况评估率达到100%

3.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

1)能源运行领域

完成新划转职能中的电力、煤炭、电源点及新能源充电桩等行业的地方标准交接工作,逐步开展相关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进一步规范发电、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等级评定工作,提升电力行业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发电、供电安全。

开展燃气设施设备运行评价评估、安全技术应用、用户服务以及燃气计量验收等方面的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燃气供应的安全管理和用户服务水平,提高燃气计量系统管理工作水平,促进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开展供热设施设备运行评价评估、运行能耗和计量检测、供热企业评价、用户服务和安全检查等方面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响应推进节能减排号召,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供热行业安全生产意识和服务水平。

2)城市管理领域

加强市容景观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等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开展城市照明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制定城市照明设施施工维护相关安全评价标准,提高城市照明设施的运行维护、安全与服务质量。

3)环境卫生领域

研究制修订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相关标准和管理规范。制修订高速路、街巷道路的清扫保洁质量与作业相关标准。制修订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的管理相关标准。制定环卫作业车辆相关技术管理标准。

4)地下管线管廊领域

梳理现行地下管线运行管理有关标准,做好实施情况的分析评估,研究通过制修订相关标准,提升地下管线运行综合协调管理水平。

开展城市综合管廊运维相关标准的研究编制工作,为综合管廊的管廊结构、入廊管线、附属设施、资料管理、应急抢修等提供依据,实现北京市综合管廊高效、安全运维。

(二)推进标准化应用和试点示范工作

在完善城市管理领域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市管理领域主要业务领域管理的标准化。加大标准宣贯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标准的认知度。积极推进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配合国标委和市质监局,督导西城区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化试点工作。探索和研究环卫、燃气、供热等行业中与公众接触密切的部门开展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开展京津冀和雄安新区在城市管理领域相关标准的对接,加大标准的输出和交流,推进标准的实施和落地使用。

第四部分 重点项目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城市管理领域科技信息和标准化发展重点开展的项目参见表1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城市管理领域科技信息和标准化发展重点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简述

一、科技发展的重点项目

1

燃气锅炉NOX达标排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在调研国内外相关排放标准、污染防治技术、燃气工业锅炉低氮燃烧原理及其技术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开展北京市燃气锅炉低氮燃烧、NOx排放的关键技术研究,并开展示范应用。

2

餐厨垃圾预处理及固态高温厌氧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

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针对高杂物餐厨垃圾,开展相应的预处理技术,并就固态高温厌氧技术和工艺开展研究,实现对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和能源利用。

3

针对PM2.5的道路清扫保洁新工艺新技术研究与示范

城市道路清扫也是PM2.5的来源之一,研究道路清扫保洁新工艺,采用吸、扫、冲、收一体化清扫新设备和优化作业组合对车行道、步道进行机械清洗和快速保洁等,以降低路面尘负荷和减少废弃物停留时间,以降低空气中PM2.5含量。

4

新型天然气化学链燃烧技术及示范

打破传统的燃烧方式,研究新型的天然气化学链燃烧技术,探索洁净、高效的新一代燃烧技术,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创新性突破口。

5

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

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设计、建设符合规范的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烟气、飞灰、炉渣、水等产物的二恶英检测工作。

6

复合型路灯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在智慧化城市进程中,开发路灯设施的综合利用价值,开展复合型路灯杆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整合城市服务信息,提供综合服务载体,满足电动汽车充电、无线网络、城市景观等功能需求,让城市服务更便捷、更完善。

7

基于气候条件的冬季天然气需求量预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根据不同气候条件,研究冬季天然气需求量的变化情况,系统攻克相关关键技术,并进行示范应用,升级改造城市运行监测指挥中心。

8

基于降低道路扬尘的车载路面清洁监测设备研制与示范应用

研究第三代路面清洁监测设备、《路面尘土残存量监测技术规范》、《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方法指导意见》等将作为北京市环境卫生管理、道路作业、作业检查考核应用的监测设备、技术规范和指导文件。

9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垃圾分类应用研究与示范

通过科技手段对管理方式提供支撑,形成一体化的闭环管理路径,在延庆区试点,有助于提升延庆区的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提高民生保障、城市环境和城市治理能力,以首善标准迎接园博会和冬奥会的顺利召开。

10

无线传输技术在架空线入地工作中的技术应用

开展无线通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探索无线通讯技术在架空线入地和胡同环境整治方面的试点应用。

二、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项目

1、信息化基础设施

1

建设城市管理领域大数据中心

统筹城市管理领域基础数据资源,梳理委内各业务领域相关数据和信息资源的使用需求,同时与相关委办局之间进行数据信息共享的实际需求对接,建设城市管理领域大数据中心,按照各业务领域使用需求进行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

2

城市管理二级高清视频联网与共享平台

实现我委视频平台与市视频专网的安全接入,实现视频图像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管理和调度功能。目前全市有80万摄像头,2020年将达到200万摄像头;实现视频图像信息在安全应急、行业监管、市容环境监测考核、网格应用、环卫作业、重大活动保障等领域的应用转化。

2、能源运行领域

1

城市运行管理平台

整合现有城市运行监测系统、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和能源运行综合监测系统,搭建综合的城市运行管理平台。

2

城市公共设施安全应急管理平台

利用高清视频监控、单兵、车载视频采集终端,构建城市管理应急安全视频影像系统,实现应急现场视频监控快速传输,应急处置工作快速部署。

3

北京市电力行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建设运行负荷态势管理、电量统计分析、电力市场化交易和节能效果展示等功能,为运行负荷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电力供给侧、需求侧、开展市场化交易的用户、售电公司及其代理客户搭建综合服务交互式平台,以形成“政府在线监管、供给侧科学调控、需求侧主动响应、电能服务商积极参与”的良性循环体系,最终达到精细化电力和电源点行业管理的目的。

4

升级燃气行业信息管理系统

重点围绕燃气供应、设施建设、行业监管、用户服务等工作,对原有系统进行整合升级改造,不断完善市区交流工作平台,逐步实现与各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政府部门开展行业信息交流及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5

升级供热行业信息管理系统

在原有供热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基础上,以供热企业、供热用户和供热设施为核心管理和服务对象,逐步扩展功能应用,进行精细化、动态化、规范化管理,适时启动搭建热电气联调联供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将市热力集团、市燃气集团、国网北京电力公司、国网华北分部、各驻京热电厂的调度数据统一上传至系统平台,各单位也从系统平台共享其他单位的运行数据,实现常态下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在应急状态下依靠系统平台进行调度指挥,同时在系统平台建立若干推演模型,确定安全边界,进行应急演练,完善应急预案。

3、城市管理领域

1

建设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系统

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统一规划、动态管理与协调共享。完善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信息化管理标准体系,为我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信息化管理奠定信息化管理标准基础;建立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信息资源库,整体掌握我市每一处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样貌、日常保洁、维护等管理情况,实现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精细化管理;建立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两级管理、统一监管、户口唯一”的管理体系,重点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均需领取“电子户口”,形成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有效的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市市容环境水平。

2

升级改造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

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市区街三级体系,实现街乡镇、区、市三级平台数据的实时共享传输;研发 “政府+企业+市民”多位一体的城市管理移动APP,加快网格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逐步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

3

建设城市环境建设综合管理平台

逐步建设一个集两级控规详规在线申报审查和展示,设施身份和使用权、出让权档案检索查询,日常运维情况动态更新,巡检轨迹自动记录,新增违法设施智能发现,案件执法跟踪督办,安全检测隐患排查综合监管,安全应急实时调度,市民在线查询举报的全市户外广告标语宣传品信息化管理系统;

研究搭建市、区、街三级监督检查和考评系统,实现区县动态检查、定期考评、实时上报和对考评结果的智能分析;

升级小卫星监测数据服务平台。拓展对市容环境、大型垃圾渣土堆放点等环境脏乱点的检查手段,逐步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整合完善城市照明设施设备监控系统,升级完善城市照明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建设城市照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为市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城市照明服务。

4、环境卫生领域

1

建设环卫设施智能监管系统

按照“市级统筹、属地负责”原则,组织建设市级环卫设施运行监管平台,并制定标准,明确数据报表格式、采集频率、传输方式等内容;各区和相关企业组织建设属地环卫设施大气、污水、运行状况数据采集系统,并传输市级环卫设施运行监管平台。

2

建设市级垃圾分类大数据管理系统

建立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统一数据结构和接口标准;研究建立与相关委办局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

3

建设北京市环境卫生作业预算定额应用管理系统

根据我市环境卫生作业预算定额日常管理需求,实施对我市环境卫生作业定额的精准管理。

4

建设智慧公厕信息管理系统

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物联网技术,试点建设“互联网+厕所”,通过联网实现公共厕所的人机互动和大数据采集,并建立智能化在线监测系统,实施监控公厕环境质量并自动除臭。

5、管线管廊领域

1

北京市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管理信息系统

启动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逐步搭建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综合数据中心,建设集基础数据统计、审批备案、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执法、问题举报及处理、应急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支撑信息平台,依托平台开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相关工作。

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系统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技术,探索建设市、区两级地下综合管廊信息管理系统,与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系统对接、共享,与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智慧城市融合,实现地下综合管廊的可视化管理和智能监测。

3

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

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地下管网的基础数据库,重点推进基于GIS的地下管线突发事故及安全防护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地下管线事故发生、现场会商、事故进展、事后总结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形成集地下管线综合协调管理业务以及燃气、供热、电力、城市照明、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地下综合管廊等行业管理业务等应用为一体的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系统。

6、其他领域

1

城市管理社会化宣传教育系统

整合城市管理新闻宣传、舆情分析、社会动员和社会教育职能,搭建覆盖城市管理全系统的,集影像资料无线传输、新闻报道收集归档、网络舆情监测分析、自媒体直播发布、志愿者管理、社会教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的、共享的社会宣传教育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管理宣传教育水平。

三、标准化发展的重点任务

1

城市管理领域标准体系的完善

完善修订城市管理领域标准化体系框架,科学表达各类型、各层次标准的内容、内涵与衔接关系,明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布局和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构成,逐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覆盖全面、定位准确的标准体系。

2

环卫行业的标准化建设

公共厕所建设规范

建筑垃圾处理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天然气环卫作业车辆运行管理技术要求

高速路清扫保洁质量与作业要求

街巷道路环境卫生质量与作业要求

公共厕所运行管理规范

农村地区公厕、户厕建设基本要求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19部分:环卫从业单位

3

固废行业的标准化建设

环卫作业车辆标识技术要求

生活垃圾及粪便运输车辆密闭、除臭、监控和称重技术要求

餐厨垃圾车技术要求

社区厨余垃圾集中收集站点设置规范

大件及装修垃圾集中收集点设置规范

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导则

环卫车辆功能要求 第4部分:废弃油脂运输车辆

餐厨垃圾收集运输管理规范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节能规范

4

燃气行业的标准化建设

燃气供应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规范

燃具连接用软管应用技术规程

餐饮服务单位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条件

小型液化天然气瓶组供气系统安装与运行技术规范

管道燃气用户安全巡检技术规程

燃气室内工程设计施工验收技术规范

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供应站安全运行管理规范

非民用燃气计量系统设计施工验收规程

5

供热行业的标准化建设

供热采暖系统监控管理平台系统规范

通断时间面积法供热计量装置技术规程

供热采暖系统管理规范

供热采暖系统维修管理规范

供热管网改造技术规程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45部分:供热企业

供热系统能耗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供热管理运行能耗限额

住宅采暖室内空气温度测量方法

6

地下管线的标准化建设

地下管线非开挖铺设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 第1部分:水平定向钻施工

地下管线周边土地病害防治规范

7

城市照明的标准化建设

城市照明节能管理规程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45部分:城市照明设施施工维护单位

8

城市景观的标准化建设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

9

户外广告的标准化建设

LED广告屏技术规范

户外广告设施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规范

10

城市管廊的标准化建设

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维护规范

11

电力行业的标准化建设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62部分:供电企业部分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63部分:发电企业部分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城市管理领域科技、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规划实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切实发挥规划的作用,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必须高度重视规划的实施工作,积极采取措施,从资源配置和体制上对规划的落实予以保障,并加强监督检查,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加强科技、信息与标准化建设的统筹协调

加强城市管理领域科研管理统筹。围绕城市管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充分把握现有科技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新技术推广,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积极争取市科技经费对行业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的支持。

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统筹。抓住业务系统迁移上云的契机,进一步梳理整合系统功能,实现数据和信息资源共享。强化信息化建设、系统运维、更新升级改造的全流程管理,切实提高信息化系统对业务工作的支撑能力和服务应用水平。

加强城市管理领域标准化统筹管理。拾遗补缺,加强相关行业领域标准体系研究;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现有行业标准子体系。采取相关措施,鼓励城市管理各行业领域企事业单位参与相关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二、加强科技、信息和标准化建设的资金保障

加强科技、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财政经费保障工作机制,落实项目建设资金,保障规划的实施效果。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控、考核和调控机制,使监控、考核和调控制度化,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调整,稳步推进。

加强科技、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的协调,主动加强城市管理委与相关部门和区县的沟通,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模式,做好联合攻关课题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制定相关财政资金项目绩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依托数字化项目管理系统,对科研、标准和信息化项目的申报、审批、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价进行全流程的管理。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政行业科技成果库,实现领域内成果的共享。

三、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

加强对城市管理科技、信息化和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完善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参与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专家学者的咨询作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为城市管理领域智库建设夯实基础,让“智库”真正参与到决策中来,提升决策的科学水平。

建立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机制,为科研、标准和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引进使用创造条件。积极跟踪国际科技、信息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把握科研和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态势。

 

点击进入:《北京市城市管理“十三五”时期科技信息与标准化发展建设规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