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60多家单位试点科研经费包干 |
|||
|
|||
昨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副部长李萌等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科研经费包干以激励信任为出发点 在回答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推进情况时,王志刚介绍,科技人员按照科研规律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路线具有不确定性,方法也有多路径性。但作为管理者,总希望能有一个确定的管理方法。这两个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王志刚说,首先要对广大科技人员给予充分信任。在政策制定上,以激励为导向,但不能没有监督。现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有些要求不太合理,带来一些让科研人员无所适从的事情。所以,改革的重点就是如何以激励、信任为出发点改进管理。 王志刚说,政府实际上是要把包干制跟“放管服”结合起来,但是“放”不等于不管,只是管的方式和理念会有变化。科研经费包干制可能在一些基础研究定额补助项目等方面先试,目前已经选了60多家在进行试点。在试点过程中,我们要看被选的试点单位过去是不是确实在科研管理方面很规范、在科研成效方面很显着;要看科研队伍特别是带头人是不是专注搞科研,是否有科学精神、科研操守和良好的口碑。 “我们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征求科技界的意见,最后形成一个试点方案。在试点中不断推进完善,最后形成一种新的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方式。”王志刚说。 减负让科技人员不唯身份、不唯编制 在回答“如何才能让科研人员不再为编制、身份及填表报销所累,可以一心一意搞创新?”问题时,王志刚说,科研人员在帽子、牌子、报销、填表等方面有很多困扰。我们的科技体制改革,正是围绕人来开展,科技部和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使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能够落地。 他介绍,科技政策协同正在加强,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一起梳理,可能要改动一些既定政策,使政策一致起来,让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科研一线人员不会无所适从,不会出现按照这个政策是对的,按照那个政策又不对的情况。 王志刚说,为科技人员减负又涉及事业单位改革。很多研究院所、高校都是事业单位,但我们在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和服务方面,已经打破了事业企业之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既有在大学、科研院所的,也有在企业的,项目大家都可以申请。在参与国家科技项目方面,如果还有在身份、编制方面受影响的,欢迎大家提出来,我们会认真研究解决。 要约束为个人名利罔顾法律的科研行为 有记者问,如何在今后工作中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王志刚说,科技本身就是双刃剑,一项新技术、新成果带来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需要避免的坏的一面。科技的发展需要趋利避害,比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它们带来的是科研工具、能力方面的进步和延伸,但同时也会带来生物识别等隐私问题。 “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应用领域发挥科技的扩散性、渗透性,存在不确定性。”王志刚说,这就需要科研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科学精神、道德操守、科研伦理,遵守法律法规等要求。 他介绍,科技部将进一步研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引导和约束,告诉科学家在从事科研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规范,转化成果要遵守什么规定,使科技人员更加理性、尊重规律、敬畏法律,对于那些为了个人名利罔顾法律的行为要加以约束。 给青年科学家更多成长空间和支持 如何在政策层面给予青年科学家更多发展空间和支持?王志刚说,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想做科技、想做创新,就必须看重年轻人,因为这是持续的事业。 他介绍,科技部要更多关注年轻科技人员,为他们创造条件,发现其中那些静下心来、把科研创新作为毕生事业、通过科研体现人生价值的年轻科学工作者,研究给予他们更多更大的支持。国家科技计划方面对青年人给予了积极倾斜支持。比如,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优青、杰青方面也都做了安排。 王志刚呼吁社会给青年人更多成长空间,积极鼓励扶持。他说,老一代的科学家、成功的科学家,要有更高的姿态。青年人的成长,既需要单位培养,从某种意义上也需要师父带徒弟。作为总师,作为导师,作为组长,怎么能够积极帮助年轻人,给年轻人提供成长机会、工作舞台?为什么过去很多年轻人很早就可以担任一些课题组长或主管设计师、主任设计师,而现在这种机会是不是少了一些?在这一点上,还需要科技界的前辈们做更多的工作。“不要一喊老板就真是老板了,科技界的‘老板’的说法,我总是觉得不好听,师生之间还应是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关系。” 转载链接地址: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3/12/content_10215455.htm |
|||
浏览次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